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并把其作为年度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表示,2025年要通过“抓体验”和“抓项目”两方面推进城市更新落地。
回顾城市更新政策历史,“城市更新”最早提出于2019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1年3月,城市更新政策被写入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文件。在中央政策的带动下,各地积极响应,加大城市更新力度。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数据,2024年,我国共实施城市更新项目6万余个,完成投资约2.9万亿元。预计2025年城市更新规模将继续扩大,投资有望突破3万亿元。为何要扩大城市更新投入,核心考量点是什么?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中国城市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而城市更新有利于稳住旧动能,创造新动能。一方面,城市更新能够减缓旧动能下降速度。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电梯换新、基础设施升级等一系列项目,直接拉动建筑、建材等需求,进而实现投资拉动;另一方面,城市更新也可以通过新基建带动新经济,缔造新动能。比如充电桩建设、5G基站和应用场景建设、低空基建、城市轻轨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普及等。各种新技术产品融入城市每一个角落,既能够带动新经济的发展,又能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体验。
中国城市需要主动更新老旧设施。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7%,大量人口聚集在城市生活,城市病日益凸显,如城市拥堵、停车难、电动车充电难、电梯老化、适老化设施和服务不足、管网老化、老旧小区危房增多等,既影响居民居住体验,也对城市安全造成了不利影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稳住股市楼市”,而城市更新本身就是稳定楼市的关键路径。通过更新改造,可以增加住房需求,改善城市居住环境,也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更多人到城市就业、定居,从而支撑起城市房价。
扩大城市更新规模,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场景多元化,促进经济新动能的产生;也有利于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守护城市安全生命线,实现民生福祉和城市治理水平的双提升。在具体实施中需重视解决城市更新所需的资金和投入区域性不均衡问题。
城市更新投入资金主要来自地方财政,但地方财政普遍紧张。为增强地方财力,今年中央为地方政府安排了4.4万亿元的专项债,较去年增加5000亿元。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地方开展城市更新的资金压力。与此同时,通过银行体系加大对城市更新项目支持力度以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项目等方式,可有效弥补资金不足的问题。
针对区域性投入不均衡问题,主要通过适度倾斜和转移支付来支持中小城市、中西部城市加速城市更新改造。当前,我国中西部城市、中小城市老旧小区和危房数量较多,城市更新的需求迫切,但财政力量却比较薄弱。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提出,“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中西部城市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更新的投入问题,关键在于抓住契机,将城市更新和城市经济产业发展目标相结合,以城市更新促发展、促创新,提高城市更新项目的投资有效性,确保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更新项目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让城市更新成为中国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盘和林 作者为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
编辑: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