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着力打造“开门见绿、推窗见景,城在林中、村在景中”的强富绿美新城乡,森林覆盖率达75.54%。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杨斐君 摄
位于南口镇的油茶种苗良种基地。 受访者供图
畲江镇道路两旁的黄花风铃木美丽绽放。受访者供图
春拂山乡,千山竞翠。梅县区2483平方公里土地上,林海翻涌、生态碧波,桃李芳菲、茶苗新绿,绘就一幅“开门见绿、推窗见景,城在林中、村在景中”的强富绿美新城乡画卷。
满眼皆绿美的景象,深植于梅县区近年在生态环境建设上的一系列有效作为中: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为轴,梅县区广泛开展“双联双建”行动,通过林长制全域管护、城乡绿化精准发力、生态产业梯度培育,让75.54%的森林覆盖率化作发展底色,11个自然保护区和40座森林公园有机串联,构建起全民扩绿护绿兴绿的绿美广东梅县样板。
作为粤东北首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梅县区已斩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长寿之乡等9项国家级生态名片,4年蝉联“中国最美县域”。2023至2024年,梅县区以林长制考核全市双优的佳绩,为其从“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的转化积蓄澎湃动能,助推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区建设实现“华丽转身”。
双联双建 掀起全民植绿热潮
3月春风催新绿,梅县区掀起了一场全民义务植树热潮。梅县人民公园规划建设区的主题林义务植树点上,来自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志愿者纷纷前来义务植树,各镇村植树点也有接连不断的志愿者为绿美生态建设出资出力。
自2024年2月“双联双建”行动正式启动以来,梅县区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绿美生态建设,贡献人力、物力、财力,绿美梅县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作为梅县开展绿美生态建设的“自选动作”,“双联双建”行动致力于形成党员干部带头、社会各界支持、群众参与的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良好氛围。
“双联”即“百企联百村”和“千干联千户”。“百企联百村”是指组织全区各类企业与389个村(社区)全覆盖结对,引导企业深入挂点村(社区),通过认捐认种认养、种植“企业冠名林”等方式,积极参与绿美生态建设。“千干联千户”是指组织全区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与19个乡镇389个村(社区)结对共建,统筹安排区直机关3000余名在职党员干部职工联系全区千户群众。
“双建”即建设“二十个主题林”和创建十大“最美”绿化美化示范样板。“二十个主题林”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包括林长挂点林、人大代表林、政协委员林、国防林、青年林、法治林等。创建十大“最美”绿化美化示范样板则包括最美乡村、最美圩镇、最美机关、最美校园、最美医院、最美企业等。
从行动内容和组织形式来看,“双联双建”行动尤为突出参与群体的广泛性,调动了社会各界助力绿美生态建设的热情。
在南口镇大径口的植树点上,南口商会会长罗永辉和20多名商会成员、企业代表正在忙忙碌碌地准备植树。
“参与绿美生态建设不仅履行了社会责任,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环境更美、绿化更多、空气更清新,看着家乡越来越好,我们也很有成就感。”罗永辉介绍,南口商会每年都会举办义务植树活动,为绿美生态建设捐款捐物,今年已经捐款11.5万元,在2月11日的梅县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获得2024年度绿美梅县生态建设“双联双建”行动突出贡献通报。
同样为绿美生态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广东畲穗丝苗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畲穗丝苗米”),去年在其流转土地的畲江镇太湖村种植了3000多棵水蜜桃树,今年还要再补500棵左右,将太湖村的6公里村道两旁都种上水蜜桃树。
“太湖村是我们公司整村土地流转开发的一个村,助力绿美生态建设是我们作为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谈及参与绿美生态建设“双联双建”行动的原因,畲穗丝苗米总经理刘建方说。
据梅县区林业局统计,截至目前,梅县区65个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全部结对19个镇389个村(社区),开展组织共建、资金共筹、行动共振、绿美共管的“四共”活动,3000余名在职党员干部联系千户群众,逐户上门走访,发放相关宣传资料。梅县区全区392家各类企业全覆盖结对联系389个村(社区),引导企业参与绿美生态建设,凝聚绿美生态建设强大合力。
精准画像 激活林业发展动能
春雨过后,到处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梅县区石坑镇龙坑村的雷笋种植基地里,纤细的雷竹青翠欲滴,鲜嫩的雷笋破土而出。种植户林凤荣带领数名村民抢抓时间,采挖开春后第一批雷笋。
“越早上市的春笋价格越高。雷笋冒笋三天之后就纤维化,不能食用了。”林凤荣一边埋头挖笋一边介绍,雷笋因早春打雷即出笋而得名,是春笋市场上最早上市的笋种之一,比市面上所见的苗竹笋要早一个月左右,能卖到10元一斤的价格。
“看我手上这一袋的笋,市场上就能卖到三四百块钱了。”单手提起一袋雷笋,林凤荣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
要做好“林产业”文章,离不开科技支撑。发展林业产业,关键往往藏在一粒种子、一株幼苗里。选种育苗如同开山引路,直接决定了林木的抗逆性、经济价值与生态效益。为更好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梅县区坚持“宜果则果、宜茶则茶、宜林则林、宜渔则渔”,结合资源禀赋找准定位,培育特色产业。龙坑村种植雷笋,正是梅县区“向林要效益”的一个缩影。
龙坑村党支部书记李添贵回忆,2018年他了解到种植雷竹成本较低、产笋早,作为经济作物非常适合在当地发展。多次到浙江临安考察学习,他决定引进雷竹种植。顶着亲友们“种野竹子不如种沙田柚稳当”的质疑,李添贵硬是在60亩撂荒坡地上种出“摇钱竹”。如今,他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雷笋产业,3年成竹、4年成林、5年丰产,现在雷竹已长至六七米高,雷笋一茬接一茬地往上冒尖。
李添贵介绍,龙坑村种植的品种是雷竹水果笋,剥开外皮后可直接生吃,口感清脆。“很多人不相信可以生吃,我就直接剥开吃给他们看。”李添贵说,去年龙坑村的雷竹水果笋亩产达到了2000斤,笋的出肉率也可以达到八成以上。
冬季管理和春笋开挖期间,龙塘村雷笋种植基地会优先聘请当地村民到基地帮忙,以此带动村民增收。“最多的时候每天需要60个人在竹林里作业,每人每天300元人工费。”李添贵说,接下来龙塘村将加强雷笋种植基地的日常管理,提高产量,同时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
针对各镇、村的优势条件,梅县区“精准画像”的成果不止龙坑村。
当前,梅县区正大力发展油茶种植产业。在南口镇,广东兴源农林有限公司建立了油茶种苗良种基地,占地面积100亩,可年产500万株油茶苗。该公司负责人王德州说,面对梅县区当地缺乏油茶果深加工厂的问题,兴源公司选择错位发展的策略,深耕油茶果育苗和种植技术,培育出亩产达500斤—800斤的良种,目前市场范围已经辐射到省内多个地区。
梅县区林业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梅县区新建及改造油茶林4000亩,其中低效林改造采用高位换冠嫁接、修枝、抚育等技术,单产提升30%以上。并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校,共建油茶研究基地,攻克品种、种植、水肥管理等关键技术,推动良种繁育和机械化采收普及。
除了油茶苗,广东兴源农林有限公司省级保障性苗圃还培育红锥良种、火力楠良种、黑木相思良种,还有樱花、楠木等适合城镇绿化、上山造林绿化的几十种苗木。正值植树佳期,苗圃内整齐交错的苗木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工作人员正开展育苗、移苗工作。
王德州表示,广东兴源农林有限公司省级保障性苗圃拥有7个苗木基地,总面积1000多亩,目前公司有高级工程师1名、中级技术人员13名,都在从事育苗方面的技术研究工作。随着绿美生态建设的深入推进,市场对苗木的需求日益增长,企业不断扩大育苗规模,该公司现在的储备苗木有2000多万株,发展信心越来越足。
科技织网 筑牢“四防”守卫青山屏障
解决了特色林产业“有没有”的问题,梅县区整合多方力量,筑牢防火、防灾、防虫、防病四道防线,进一步解决“守得住”的难题。
在南口镇,每天清晨都能听到镇政府专职消防队队员在操场上的拉练声,十余名“橙衣卫士”全副武装开展队列和体能训练——这是镇政府专职消防队每日必修的早课。“平时会进行一些晨练,还有消防演练、拉动考核来为我们的技能还有反应能力打下好的基础。”南口镇政府专职消防队队员罗俊威说。除了通过演练固本强基、提质强能,他和同事们每天上下午还要分成三组,开车进村入户,开展森林防火巡查和安全宣传工作。
森林防火是生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梅县区以“预防为主、防灭结合”为原则,构建了“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体的防控体系。依托“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护+地面瞭望”的立体监测网络,建成129个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点,覆盖全区90%以上重点林区,火情识别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内。
“有了防火视频监控之后,起码减轻了我们一半以上的巡护人力。只要在监控屏幕前,基本上可以看到全村的森林防火情况。”梅县区雁洋镇阴那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林长温国庆表示。阴那村作为广东省旅游特色村,今年春节期间,游客数量剧增,在森林防火智慧监测系统的协助下,阴那村保持森林火灾“零”发生记录。
当前,梅县区共有712名护林员配备智能巡护终端,每日两次网格化巡查,重点时段加密至三次。在防火宣传方面,开展“敲门行动”入户宣传8万人次,创新“有奖问答”“乡村大喇叭”“案例警示”等接地气宣传方式,群众防火意识显著增强。
眼下正值造林季节,在白渡镇林分优化造林点,百余名造林工人忙着挥锄挖穴、种植树苗。林分优化主要针对低质低效的松林和受松材线虫病危害的松林进行改造,选用优良的乡土阔叶树种,解决树种单一、林分质量不高等问题。待树苗成活,一片既能保持水土又健康稳定的森林将成为绿美乡村的点缀。
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癌症”,梅县区作为松林资源大区,森林一度受其严重威胁。“松材线虫病会导致树木死亡,前期一旦发现有病死松树,需要马上清除,防止传染给其他健康树木。沿路清除的松树会被运往专门场所进行无害化处理。”梅县区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部门负责人李志贤介绍,松材线虫病在短时间内较难根除,需要长期追踪和防治。
“松材线虫病的一大特征就是在病树发病前毫无特征,难以发现病树。”白渡镇林业站站长肖浩宏表示,在前期治理松材线虫病的过程中,遇到过不少困扰,“好好的树为什么要砍”是村民们最大的疑虑。为此,梅县区在开展各项造林工程前,开展了充分调查,保留当地村民非常重视的“风水林”“伯公树”,争取村民支持。
与此同时,梅县区自2021年开展五年攻坚行动,目前已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2025年计划投入925万元,不断增强科学防控能力。实施疫情精准监测、疫源封锁清剿、除治质量提升、健康森林保护等行动,有效控制疫情增量、消减灾害存量。
完善体系 “林长制”推动“林长治”
“林长这部分工作几乎占了我全部工作的三分之一。”温国庆坦言,作为一名村级林长,巡查山林、做好绿化、带头宣传等工作,就像一个个责任的“担子”压在他的肩上。
位于梅县区东北部、莲花山脉五指峰下的雁洋镇,拥有剑英森林公园、雁山湖国际花园度假区、梅县阴那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雁南飞茶田5A级景区、灵光寺景区、南福村金柚公园、三乡梅花园(镇级)森林公园等林业生态资源。在雁洋镇,该镇党委书记刘志刚担任第一林长,党委副书记、镇长杨青担任林长,17名副林长分别负责辖区各村的森林资源。
林长是继河长、湖长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其职责是保护好森林草原。自2021年7月《梅州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方案》实施以来,梅州市逐步建立市县镇村四级林长制体系,并在全省率先建立“林长+检察长”“林长+警长”工作机制,通过构建涉林案件信息共享、支持配合、联动协作、强化宣传等方面的协作机制,实现了行政执法与司法监督有效衔接。
“镇级林长每月对责任区域巡查一次,村级林长每周对责任区域巡查一次,当问题集中发生时,应加大巡查频次。”雁洋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林业组组长李志立说,雁洋镇推行各级林长“日常巡林、集中巡林、专项巡林”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将林长巡林落到实处。目前,雁洋镇已组建50人以上的扑火队伍,在职护林员共65人,其中重点地段护林员32人、村级护林员33人,实现了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
温国庆负责的阴那村,是雁洋镇各村中护林员数量最多的村,有2名村级护林员和4名省级保护区的护林员。每周,温国庆都会与护林员一起上山,全方位巡查山林。
“正常情况下每周巡山一次,特殊情况比如游客较多的旅游旺季、村民上山作业较多的农忙时期,巡查次数会增加到每周2—3次。”温国庆介绍,巡山工作是他作为林长的一项重点工作,日常巡查范围有4000多亩,巡查重点聚焦火源管控,包括检查村民、游客是否携带易燃物上山,排除携带易燃物、乱扔烟头等森林安全隐患。
除了巡山,温国庆还负责做好村庄绿化、宣传森林安全知识等工作。7个村民小组组长和党员干部一起,入户宣传森林防火等安全知识,这样的场景已成为阴那村的常态。“经过这些年的大力宣传,现在村民的防火意识已经非常强了,我们的宣传工作也非常顺利,家家户户都很配合。”
“前段时间晴天,我和护林员们加紧宣传森林防火,最近雨天较多,这部分工作就减少了,注意力更多转向村庄绿化。”温国庆表示,非防火关键期,他的工作重心会倾向乡村绿化建设和宣传工作,“一遇到火险,其他工作就顾不上了,一心都扑在防火上。”
2024年以来,梅县区进一步完善三级林长组织体系、“一长两员”管护体系、管理考核和财政资金保障体系及部门协作体系。截至目前,全区已全面落实区级林长19人、镇级林长273人、村级林长710人、监管员355人,建立“林长+检察长+警长+森林法官”工作机制,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力度,着力推动“林长制”向“林长治”转变。
据梅县区林业局统计,2024年,区级林长开展巡林158次、镇级林长巡林3163次、村级林长巡林44085次。林长制全面推行后,“山有人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转化为青山叠翠的生动实践。(记者 李廷睿 刘明心 见习记者 杨斐君 通讯员 冯森达 吴碧芬 王雅)
编辑: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