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之美,在于精致;一城治理,在于精细。漫步石景山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川流不息的游客、干净整洁的街道、古朴别致的建筑,“驼铃古道”往昔的商贸辉煌缓缓浮现。
但如果倒退几年看整个街区,私搭乱建、占道经营、堆物堆料等乱象都十分普遍,周围群众怨声载道。北京市石景山金顶街综合行政执法队在辖区街道办事处的统筹下,以拆除违法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整治街区环境秩序。“遇到有的违建房主不配合,我们就不厌其烦上门讲透法理、讲清道理,帮助其算好街区改造和业态提升的经济账,最终房主主动拆掉了违建。”说起拆违难题的破解方法,队长孙学云在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以下简称“北京市城管执法局”)组织的队伍规范化建设工作推进现场交流活动中表示,以心换心、柔性执法是其中关键。
特大型城市、现代化建设、高密度人群,对城市管理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城市的整洁、市民的幸福,一直都是首都城管奋斗的目标。近年来,首都城管以推动队伍规范化建设为着力点,持续巩固深化“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全力打造一支“讲政治、能扛活、有情怀”的城管执法队伍,助推首都高质量发展,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指数。
夯实执法根基 树立高质量发展的“答题”意识
城管执法,以人民为中心,以法律为准绳。完成首都城管高质量发展的重任,既要明确标准,更要形成合力。首都城管以队伍规范化建设为抓手,牢固树立“答题”意识,不断增强“解题”能力,充分展现“答卷”成绩,并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的队伍规范化建设标准。
2023年,北京市城管执法局研究制定了基层综合行政执法队规范化建设三年指导意见,健全队伍管理、执法检查、执法监督、协同协作等制度规范,帮助队伍实现可量化评价、精细化管理。市区街三级城管执法部门对标规范化建设要求,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培育、示范带动相结合,充分发挥规范化执法队的示范作用,推动形成了互学互促、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以规范化建设促行政执法质量提升,增强了队伍整体素质、执法质效和为民服务水平。
为进一步提升执法人员专业素质和执法能力,北京市城管执法局创新培训模式,政企校携手打造电力、燃气等城管特色现场教学点。通过综合运用脱产培训、现场教学、以干代训、联合办训、在线培训、技能比武大赛等多种方式,探索建立具有城管特色的教、学、练、战一体化培训模式,逐渐形成市局示范、区局跟进、街镇转化的培训新格局,全面提高队伍履职能力和综合素质。坚持线上线下同频发力,把“练兵场”和“授课台”延伸到队员的办公桌和掌端,“实用、解渴!”是来自学员在教育培训平台留下最多的评价。
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兼职小教员的角色举足轻重,他们是构建头雁队伍的关键一环,对城管执法人员素质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市城管执法局培育的400余人的兼职小教员队伍在公共法律知识、业务知识、行政执法技能等多个城管职能领域,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城管执法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兼职小教员的意义,除了将执法业务知识、经验和方法倾囊相授,同时也激发着队员们研学执法业务的热情,蕴藏着城管精神内涵的培育,树立高质量发展‘答题’意识。”兼职小教员北京市海淀区城管执法局副局长李闽凯和队员们分享自己的心得。通过兼职小教员培养模式,越来越多的城管队员成为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的执法业务能手。
强化执法效能 增强高质量发展的“解题”能力
“城管执法做得好不好?”是时代和人民给出的试卷。
“老百姓满不满意?”是首都城管的答卷标准。作为阅卷人的房山区阎村镇肖庄村村民朱大妈最有发言权:“我们村炒十路路边有渣土车深夜偷偷倒渣土,夜里大车呼啸而过,白天堆放的建筑垃圾产生大量灰尘,洗好的衣服不能放在室外晾晒,就连家里的窗户也不敢打开,即使这样,家具上还是会有许多灰尘。还没等我们反映,城管队员就发现这个情况,后来不仅建筑垃圾清走了,空地还修平整了,大车再也没有出现过,现在成为我和老姐妹每天早上锻炼的地方。”
而这背后,是首都城管强化执法效能、增强高质量发展“解题”能力的生动写照。城管队员巡查发现偷倒建筑垃圾的违法线索后,对垃圾堆反复翻查,在建筑材料外包装上获取线索,追溯到售卖建筑材料商店,获知这些垃圾可能出自大兴区一处施工工地。执法人员同步调取事发地周边的几处监控,经过逐帧分析,锁定了嫌疑车辆。根据房山局查出的线索,大兴区西红门镇综合行政执法队来到建筑垃圾的产出工地,调取门口监控录像,找到了涉事车辆就是从该工地装载建筑垃圾驶出的,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最终,房山、大兴两地城管对运输公司、施工工地负责人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处罚,并将涉及其他违法的线索移交公安部门处理,联合惩戒违法行为。
细微之处见真章,城管执法更是如此。首都城管持续在强化基础工作上“下深功”,建立标准化流程,助推精细化办案。市区街三级城管执法人员实现移动端开展执法检查,做到“随检查、随记录、随上传”,实现从“纸上”到“指尖”的执法变革,大幅提高执法检查效率。印发行政执法检查工作指引,细化检查标准、规范用语、检查流程,执法检查工作更加透明规范。深化数据服务能力建设,向城管综合执法大数据平台要数据、找问题、寻对策、促创新、提质效。通过“大案严办、小案精办”提升执法成效,在规范建筑垃圾处置方面,围绕“产生—运输—消纳”三个环节,通过全链条追溯治理道路遗撒顽症痼疾。大力推行非现场监管,依托城管综合执法大数据平台,整合非现场监管资源,综合运用视频识别、数据比对分析、大数据筛查等方式,构建道路遗撒、施工扬尘、市容环境秩序等非现场监管数据比对模型,实现精准监管和智能监管。2024年,北京市城管执法部门涉企现场检查同比下降55.7%,非现场检查同比增加26.5%,发现问题率同比增长8.3%,执法理念方式得到有效转变,执法检查实现降量提质增效。
转变执法方式 开启优化营商环境“破题”思路
“我们包子铺的连锁分店刚开业,我刚从外地调过来当店长,在规范经营方面好多事情都不清楚,多亏了有你们。”一家连锁包子店刚开业,城管队员巡查发现有店外经营行为。经了解,店长是个外地来的大姐,并不了解北京市关于生活垃圾、“门前三包”等相关规定。城管队员耐心为全体店员讲解法规,对他们不清楚的地方,还手绘图解相关法律法规内容释疑解惑。同时对他们初次的店外经营行为,考虑到违法情节轻微且及时改正,按照规定免予处罚。
执法队伍的执法理念和水平,是营商环境的一面镜子。“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是首都城管在执法实践中探索的宽严相济的执法举措之一。
“城管、消防、市场监管等好几个部门组团式检查,城管队员对我们在燃气安全、垃圾分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贴心提示。”“这种形式,大大减轻了店里的迎检负担,也便于一次性整改到位。”面对行政执法的“新变化”,一家老北京知名涮肉馆的负责人王先生真心点赞。首都城管为了更好地优化营商环境,立足“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深入开展分类分级执法,推行“一次入企,全面检查”,通过大数据平台对“重复检查”“过频检查”进行提示预警,最大限度减少涉企检查频次,也让企业享受到诚信守法经营带来的“红利”。北京市城管执法局全面梳理修订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及适用规则,制定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相关规定,提升执法服务水平,推动包容审慎监管执法落地见效。2024年,北京市城管执法部门办理的涉企不予处罚案件超过1万件,让执法更有温度,让营商环境更加优良,也让良法善治的光辉照进每个经营者的心中。
树立执法形象 展现高质量发展“答卷”成绩
“这幅画的名字叫谢谢你。我画的是我们家小区的城管叔叔,每次见到我都笑着打招呼。有的爷爷奶奶扔垃圾的时候,他会热心指导怎么样分类。商店阿姨把玩具摆在外面,他会批评教育,还会帮忙把玩具收进店里。”在“12·4”宪法宣传日的活动中,北京市城管执法局邀请东城区分司厅小学开展了“走进智慧城管弘扬宪法精神”的主题开放日活动。张瀚元同学为“我心中的城管”创意画起名“谢谢你”,向大家讲述了画作背后的故事。
“城管开放日”与“城市文明加油站”,是北京市城管执法局为群众打开的一扇了解城管工作的窗口,让群众深入了解城管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开放日活动不仅是普法平台,还是答疑解惑、沟通疏导、回应社会关切的通道,更是主动接受监督,听取、收集社会各界对城管执法工作意见建议的窗口,进一步打造城管执法阳光、透明、亲民、高效的社会形象,实现城市共治的“双向奔赴”。
实干树形象,实绩惠民生。北京市城管执法局持续开展“北京榜样·最美城管人、最美执法队”推树活动,把活动作为发现和培育先进模范典型的有效抓手,弘扬“最美”精神,强化示范引领,努力打造城管执法队伍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品牌。活动开展以来,涌现出“强转树”专项行动表现突出单位、北京市青年文明号、北京市工人先锋号和北京市法治工作先进个人、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榜样”年榜人物等一批先进典型。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烈士、追记一等功的门头沟区龙泉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原副队长魏承浩,为转移暴雨中的群众因公牺牲的事迹被《中国建设报》整版刊登;2024年“北京榜样·最美执法队”天坛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在中轴线上守护非遗春节的年味被北京电视台、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通过挖掘典型人物蕴含的为民执法精神,引导市民群众支持理解城管执法工作,凝聚推动首都城管规范化建设的榜样力量。
街边门店外干净整洁,违法建筑拆除后变身为休闲公园,家门口的垃圾分好类,施工工地盖上了绿色的“天幕”……北京的市容环境秩序越来越精致,看着舒心,住着舒服。在这背后,有着首都城管规范化建设的深度践行,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治理转变,以市民诉求为驱动的精细化执法模式,正在让这座城市变得更美好。
任重道远行,扬帆但信风。“强基础”没有休止符,“转作风”只有进行时,“树形象”永远在路上。首都城管将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用实际行动继续书写新时代执法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张毅)
编辑: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