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部署要求,全面提升检察队伍专业化水平,山东省邹城市人民检察院创新打造“知与行”业务沙龙品牌,通过跨界联动、实务研讨、案例实训等形式,推动干警在“学思践悟”中强素能、提质效。自品牌创建以来,先后邀请多领域专业人士参与授课研讨,打造深化融合履职的特色实践平台。
跨界联动:搭建“共融通”平台,打破履职壁垒
“知与行”业务沙龙以“跳出检察看检察”为理念,打破传统业务培训的单一模式,主动对接审判机关、行政机关和社会监督力量,构建跨领域、跨条线的知识共享生态。
聚焦“文物保护与公益诉讼协同”,邀请市文物局文物保护科专家系统讲解邹城市三孟古建群、邾国故城遗址等国家级文物的保护现状,并结合孟府古建筑群修缮案,剖析行政部门在履职中常见的证据固定、责任认定等问题。检察干警们围绕“如何通过检察建议推动文物保护长效机制建设”展开研讨,最终形成“文物+检察”数字化协作方案,依托在孟府、孟庙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挂牌成立的公益诉讼工作站,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实施专项监督。
瞄准民事执行监督和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办理痛点,邀请法院执行局、道交庭法官进行授课分享。分别从审判执行实务角度解析“网络司法拍卖、变卖实务问题”“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证据链标准及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等难点,通过模拟案卷审查、抗辩要点推演等实训,突出实战练兵,帮助干警精准掌握监督切入点。
创新引入外部视角,邀请人民监督员进院授课。人民监督员结合参与案件听证、检察监督的实践经验,围绕“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实践价值”“司法办案中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入讲解,并提出“检察文书说理通俗化”等建议,为司法为民注入更多温度。
学以致用:贯通“学研用”闭环,破解实务难题
“知与行”品牌坚持问题导向,每期沙龙紧扣办案一线需求设置议题,通过“专家授课+案例剖析+对策研讨”三段式设计,推动学习成果直达办案终端。
针对民事执行监督线索发现难的问题。干警以某建材公司拖欠工资执行案为样本,对照法院提交的财产查控清单、申请人意见笔录等材料,利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逐项排查终本程序中的疏漏,最终发现“未对关联企业账户进行穿透式审查”“未按规定期限送达裁定书”等4类共性问题,实现执行数字化精准监督。
推进“济时执行”专项行动,深挖财产执行“遗漏”领域,推动将公积金纳入财产执行范围,助力破解“执行难”问题。打造“检察+部门联动+听证”办案模式,携手整治“欠薪顽疾”,为14名农民工讨回60余万元血汗钱,共同维护司法公信力。
品牌效应:锻造“专精尖”队伍,激活内生动力
经过探索,“知与行”业务沙龙逐步形成“跨界联动—深度研学—实战转化—品牌辐射”的良性循环,成为邹城检察人才培养的“孵化器”。沙龙构建“教、学、练、战”一体化素能提升体系,通过外请专家“输血”与内部骨干“造血”相结合,并聘请20余名特邀检察官助理,借助“智慧外脑”优势,推动检察监督与行政执法、司法审判形成合力。
根据文物部门提供的线索,针对某省级文保单位周边违法施工问题,通过诉前磋商督促住建、文旅等部门联合整治,推动建立“文物保护前置审查”机制,聚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并联合市文旅局对摩崖石刻、汉鲁王墓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展文物保护“回头看”专项活动。
与市应急管理局建立“检察+应急”协作机制。重点创建“餐饮住宿场所消防安全隐患法律监督模型”,发现相关行业消防安全隐患数据100余条,成案11件,督促整改消防隐患60余处。餐饮住宿场所消防安全隐患类案监督案例荣获山东省委政法委2024年全省数字法治系统建设优秀案例、全省检察机关第一批数字检察典型案例。
从“单向输入”到“双向奔赴”,从“知识赋能”到“实践突围”,邹城检察院“知与行”业务沙龙以“知”的深化推动“行”的突破,以“行”的实效检验“知”的成果,走出了一条基层检察队伍建设的创新之路。下一步,邹城检察院将深化“同堂培训”“检校合作”等机制,推动“知与行”品牌向“专业化、体系化、长效化”迈进,为新时代法律监督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基层样本。(刘永志)
编辑: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