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丹西街道某鸿针织厂的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3条生产线全速运转,产能恢复率达97%。而在10天前,该厂还因40%的用工缺口陷入困境。这一转变得益于丹西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的“助企服务快速响应机制”。
今年2月以来,丹西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走访了辖区内80多家企业,深入了解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2月18日,执法队在专项检查中发现,某鸿针织厂因用工短缺,3条生产线只能启动两条,每天亏损超万元。执法人员孙超当即记录下这一情况。执法队负责人向王厂长承诺:“我们会研究一些举措,尽快帮助像你们一样的企业解决开工难的问题。”
执法人员走访企业生产车间
面对这些企业的实际困难,丹西街道综合执法队启动了“助企服务快速响应机制”,形成“需求摸排-资源整合-精准对接”全链条服务模式,组建了6个工作组,通过“综合查一次”机制实现多业务协同,系统走访辖区86家企业,建立涵盖招聘岗位、学历要求、薪酬待遇等要素的用工需求清单,设计制作成招聘信息宣传单。自2月21日起,执法人员将服务端口前移,在日常巡查中向农贸市场、社区服务中心、工业园区及周边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区定点投放招工信息。执法人员变身“企业红娘”,边执法、边发“单”,累计发放信息单页1.2万份。
新入职的李师傅表示:“我们打工最怕遇到黑中介,这个宣传单是执法队发给我的,让人很放心!”这种“政府背书+精准推送”的方式,既破解了企业宣传渠道有限难题,又为务工人员提供了可信赖的就业指引。
丹西街道工业园区有500余家企业,外来务工人员达5.3万人。以附近的白石村为例,本村村民不过1000余人,租住的外来人员近8000人。春节后,企业面临巨大的用工缺口,复工复产压力很大。自执法队引入新模式后,丹西街道企业用工缺口已从春节后的42%降至9%,平均招聘周期从15~20天缩短至5~10天,带动片区商铺出租率提升17个百分点。
“我们不仅要当好城市秩序的守卫者,更要成为企业发展的护航员。”丹西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队员童春山表示,下阶段将深化“服务型执法”体系建设,促进政企互动沟通,持续优化辖区营商环境。(张奕)
编辑: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