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与区农业农村局联合查处一起建筑工地违规用水案件。经调查,该企业因工地用水需要,虽经相关部门用水许可审批,但在工地临河段取水时未按规定安装流量计等取水计量设施。
依据《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取水单位或个人应依照国家技术标准安装计量设施,保证计量设施正常运行,并按规定填报取水统计报表。安装计量设施可准确记录实际取水量,确保取水行为符合许可要求。随后,该案件移交至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处置。
处罚不是目的,引导企业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才是关键。经走访调查,当事企业存在“对取水计量设备选型、安装标准不熟悉”等整改困难。对此,镇海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主动对接水务技术单位等有关部门,通过“现场会诊-技术指导-服务跟踪”三步走,精准帮扶企业结合施工需求制定取水计量设施安装方案,动态监测用水数据,协助企业优化节水措施。
“起初是我们对法规理解不到位,多亏相关部门全程指导,现在取水数据实时可查,我们的用水效率也提升了约30%。”工地项目负责人坦言。在后续的整改过程中,该企业同步完善了内部水资源管理制度,将节水措施纳入施工标准化流程,实现了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该案件是镇海区规范企业合法经营、预防纠正违法行为的一个缩影,通过跨部门协同、全周期跟踪,坚持对检后罚后企业送“策”上门,定制化推出“罚后30天”跟踪服务期,持续对当事企业开展跟踪“治疗”,化解整改难点痛点,提升执法精度,拓展服务延伸,减少处罚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活力,实现执法效能与社会效益的双提升。(陈昂)
编辑: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