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慈溪市人民法院持续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用实际行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和谐稳定劳动关系,让劳动者“薪”有所属,企业商有所安。
多元联动 机制保障
元旦假期刚结束不久,几名工人和他们的老板华某一起来到慈溪市社会治理中心的法院诉讼服务专区,提交了一份司法确认申请书。
因华某拖欠工资一直未支付,几名工人向慈溪市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服务中心投诉。经该中心调解员调解,工人们和华某达成调解协议,约定华某在春节前支付拖欠的全部工资。
“那边的工作人员说,来法院办个申请,协议会更有效力,所以我们就过来了。”工人们犹豫着说出了自己的疑惑,“这是真的吗?要怎么弄?我们不太懂。”
法院工作人员一边翻阅审查他们提交过来的材料,一边向他们进行解释说明:“我们和人社局有工作对接,经人社局调解形成的调解协议,在法院司法确认后,如果老板不按协议履行,你们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不用再打官司了。”当天,法院就作出了裁定,确认了这份调解协议的效力。
图为慈溪法院与慈溪市人社局、慈溪市总工会、宁波前湾新区人社局、宁波前湾新区总工会等单位召开劳动争议工作交流会商会
慈溪民营经济活跃,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纠纷高发多发。经司法大数据分析,法院发现,在涉及追索劳动报酬的案件中,有不少存在先前达成过调解协议,但因未履行又诉至法院的情况。这类案件既拉长了争议化解周期,又对劳动者及时取得劳动报酬造成严重影响。
为妥善处置该类纠纷,慈溪法院与慈溪市人社局、慈溪市总工会建立了协作机制,对于经上述单位诉前调解后申请司法确认的案件,实行“当日申请、当日立案审查、当日速裁审理”的“三个当日”工作机制,高效化解“职企”矛盾。在作出司法确认后,法院还会跟进协议履行情况,督促当事人尽早按约履行。
合力调解 高效解纷
王先生等20位员工在长河镇一家公司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因公司经营不善,拖欠员工工资近一年,金额超百万元。员工们聚集到长河镇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寻求法律帮助。
接到申请后,考虑到这是一起群体性劳动纠纷,调解中心在联系了公司相关负责人的同时,又联系了周巷法庭寻求司法帮助。
在了解纠纷发生经过后,法官与调解中心工作人员通力协作,共同向双方当事人耐心释法析理,讲清利害关系,解释法律风险,促使该系列劳动纠纷顺利达成调解。
图为周巷法庭法官参与劳动纠纷案件化解
“像这样的劳动争议案件并不少见,如何通过‘一案结带动一片解’,我们一直在思考。”为全面强化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化解工作,慈溪法院坚持在党委领导下,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实现纠纷快速化解、精准化解。
“怎样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渠道如何畅通?”人社局、工会、司法局等纷纷加入,共聚合力;“如何优化调解流程、加强调解员队伍技能培训?”“调解夜校”应运而生,线上+线下授课模式提升全市调解员的法治思维能力、源头解纷能力。一次次的探索,留下一个个深化多元解纷的印记。
主动作为 预防为先
“公司这样处理,我不服!”小李是某机械公司的员工,入职几年后升职成为班组长。因为一次生病入院治疗,公司不仅任命其他人为新的班组长,还要与小李解除劳动合同。小李遂诉诸法律维权。
经过审理,法院认定公司解除小李劳动合同的行为属于违法,并判决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
近年来,像上述因企业用工不规范引发的纠纷,日益呈高发态势。尤其在一些中小微企业,人员少,管理松散,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和规范的管理制度,日常经营面临着较高的诉讼风险。
从化解到预防,从审理到治理,司法的智慧与力量,远不止于一份判决。
慈溪法院通过对类案进行梳理分析,制作《共享法庭服务企业专刊(劳动争议专题)》,通过设立在全市23个商会和19个民营企业司法服务联络点的共享法庭,向全市企业提出如何规范用工的建议。
图为慈溪法院与慈溪市环创中心建立合作协议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同时,慈溪法院还坚持“走出去”,网格法官们融网进格,通过与企业经营者、劳动者面对面交流,普及劳动合同法律法规相关知识,解答劳动者疑惑,提升企业规范用工意识。(陈露佳)
编辑: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