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古树卫士

2024-12-11 14:18:56 来源:北京日报 -标准+

城管队员李跃(右)和同事一起巡护古树。

“你知道昌平区古树名木有多少棵吗?5978棵!”一提到古树,李跃立马来了劲头儿,每一棵古树名木的地理位置、管护单位、树种树形,乃至古树名木的树围、冠幅、年龄,他都了如指掌。

37岁的李跃既不是园艺师,也不是林业专家,而是北京市昌平区城管执法局的一名执法队员。虽然不是干的林业这一行,但他就像“伯乐”一样,能够辨认许多树种。只不过,伯乐识马,他识树。

李跃是土生土长的昌平人。用他的话来说,自己从小就和树有着特别的缘分。在他的记忆中,姥姥家有棵上百年的老槐树,枝繁叶茂,他最喜欢静静地在树下乘凉。他喜欢凑在大树旁边,看看叶子的脉络,摸摸粗壮的树干,这让他心情舒畅。每当看到有小伙伴踹树、摇晃树枝,他都会上前劝阻。“古树就像朋友,不能让它们受伤。”

长大后,李跃成为一名城管执法队员。2022年,他开始接触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有了更多机会跟古树打交道。“小时候古树陪我长大,长大后我守护它们,缘分这东西真的很奇妙!”

保护古树名木,是城管执法部门的职责之一。这项工作中,首先摆在李跃面前的是一本厚厚的账册,这是全区5000余棵古树名木的台账。为了把全区古树名木的信息迅速装进脑子里,李跃天天翻阅这本账册,甚至翻得卷了边。每到周末、节假日,他还会翻山越岭,实地查勘古树名木的确切位置。为清楚了解古树名木的现状,他和同事曾钻进马刨泉、禾子涧、长峪城、六道湾的密林中,磕伤碰伤都是家常便饭。“想见这些老朋友可真不容易,见上一面让我们流汗又流血。”李跃开玩笑地说。

通过实地查勘,李跃发现,属地执法队员一般都知道自己辖区古树名木的数量,却不知晓它们都面临哪些问题。尤其是要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时,许多队员不具备树木养护和树种分辨的基础知识。于是,他和辖区的林业站沟通对接,为古树名木建立了详尽的档案,做到“一树一档”,向属地执法队科普相关古树名木知识。摸清底账后,他又积极协调沟通,建立起以园林、城管、森林公安为主的联动机制,形成了古树名木从管理、执法到保护的完整闭环。

因为生长位置不同,古树名木的保护需要“对症下药”。有些古树名木的位置人迹罕至,山高林密,甚至已经到了京冀两地交界,管理难度大,给定期检查增加了不小的困难。李跃与园林部门会商,因地制宜在古树名木周边安装探头,不给不法分子任何可乘之机。

有些古树名木生长在寺庙等宗教场所,李跃定期和林业站的专业人员一起,向管护单位讲授古树名木的管理、复壮知识,确保古树名木健康生长。在李跃看来,相比起处罚违法行为,古树名木保护更重要的是教会管护单位如何做。

有些古树位于居民家中,问题就更多了。既要预防消防隐患,又要防止有人在树上刻划钉钉、悬挂物品。在一些偏远山村,有的村民会把古树名木当成“神树”,每逢重要节日,就会在树下焚香烧纸,或是系上红布祈福,给古树名木造成严重安全风险。李跃和同事在向村民宣传保护古树重要性的同时,还会协调村委会,在古树名木生长保护范围区外加装护栏,既能保护树木,也便于村民系飘带寄托美好祝愿。队员们还通过加强巡守、竖立警示牌等方式,让人与树和谐共存。

历经沧桑的古树名木,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孕育了生态奇观,承载了历史积淀。保护古树名木就是保护历史文化,也是生态文明的体现。去年,昌平区十三陵镇明十三陵景区入选全国“100个最美古树群”,这让李跃更加干劲儿十足。指着身旁的古树,他格外骄傲:“你瞧这些古树,长得多好,将来还得硬硬朗朗的!”(记者 王琪鹏)


编辑:周洁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