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基层治理?”“矛盾纠纷如何预防和化解?”“和群众沟通有什么学问?”怀着诸多疑问,10月30日上午,来自浙江大学的师生一行10余人走进了浙江省宁波市公安局鄞州分局“老潘警调中心”。
“欢迎远道而来的青年学子们!”今年74岁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老潘警调中心”负责人潘明杰早已微笑着等候在门口。
东柳派出所社区民警黄景异亲切地握住带队人的手说:“陈老师,好久不见!”黄景异在今年考取了浙江大学的研究生,并参加了今年4月的浙江省“总体国家安全青年说”宣讲大赛,认识了浙江大学的陈文政辅导员,陈文政是浙江省首位入伍当兵的高校在编老师。经层层选拔,黄景异在宣讲大赛中斩获二等奖荣誉,而陈文政拿下了一等奖,“警察蓝”与“橄榄绿”两人在比赛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前段时间,陈文政联系到她,告诉其历年来一些专业的学生选调时都陷入了迷茫和不安,部分学生表达出了对基层治理的倾向,但在学校里能接触到的内容有限,所以如果有机会亲身了解一下“枫桥经验”与时俱进的实践发展,特别是针对矛盾纠纷化解的社会治理难点,对这些学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体验。他们也了解到在宁波鄞州区,有一张矛盾调解的“金名片”,即“老潘警调中心”。在此基础上,组织了本次以“‘枫桥经验’与基层治理”为主题的调解艺术探索之旅,学习探讨基层社会治理与矛盾纠纷化解的有效路径。
“老潘警调中心”,作为鄞州区“警调工作管理中心”“疑难纠纷调处中心”“调解人才培训中心”,探索构建以“老潘警调”为龙头品牌的“互联网+警调衔接”新模式,并编印了《警调三十六计》《道在人间》等典型案例集。2022年,以“老潘警调”为蓝本起草的《社会矛盾纠纷警调衔接服务规范》被批准发布为省级地方标准,开创全省先河,打造了具有宁波特色的新时代“枫桥经验”金字招牌。
老潘带领师生团详细了解了中心功能区设置、人员构成等情况,在座谈会上围绕“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介绍贯彻落实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具体做法,并观看了“互联网+警调衔接新模式”宣传片。
潘明杰表示,“老潘”如今已经不只是他一个人,调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是千千万万个“老潘”“小潘”在共同努力,要将好的调解经验传承下去。“定分止争,事在人为,矛盾调解需要一支有思想、有知识、有责任、有能力、有活力的后备人才队伍。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当代中国青年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我期待更多的青年学子为基层矛盾调解事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目前,“警调衔接”实现了95%以上的110纠纷类警情就地化解,推动纠纷类警情分流快调快处。以东柳派出所为例,今年以来已接纠纷类警情828起,非警务类警情957起,对于基层而言,这个数字并不是个小数目。近年来公安机关深化警调、警律、警保联动等,不仅是为了缓解基层公安机关非警务矛盾纠纷的压力,有效释放警力。对于群众来说,也能高效地解决难题。
浙江大学生仪学院团委副书记、研究生辅导员陈文政表示:“感谢老潘,虽然这次学习的时间不长,但着实拓宽了我们学生的眼界,学习了矛盾纠纷化解先进的经验和方法,让‘调解’艺术的种子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这里是青年人学真知、长才干的课堂,我们校方也将继续鼓励学子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在社会服务等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在土壤中开出新花朵,在薪火中传承新‘枫’景。”同学们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感言这趟走访来值了,期待将这种“东方智慧”融入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中,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用实际行动守护校园和谐。
结束走访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青年学子谢旭表示,“定分止争,和谐快乐”——一句话概括了“调解大师”潘明杰老师的工作内容和目的。几年来,老潘警调中心累计调解案件达两千多件,创造“零投诉、零反弹”的调解奇迹。调和矛盾通常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它不仅需要让当事双方清楚并接受案件的真实原貌和各自应担的责任,而且需要让当事人能够恢复情绪、心平气和、真正坦诚地接纳彼此,实现共同的和谐。这不但需要潘老师拥有对法律的熟练掌握和能力,也要利用好说话的艺术、足够的个人魅力,最终才能达到纠纷双方的和谐局面。这种过硬的专业能力以及高超的沟通艺术,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廖志敏说:“通过参观老潘警调中心,我深刻感受到警务调解在解决居民纠纷中的重要性。同时,潘老师的深厚责任感令人动容,他退休后依旧奋战服务群众的第一线13年。佩服于老潘丰富的调解经验,始终保持调解零差评、零投诉、零反弹。我对基层服务的多面性和困难性有了更加直观的理解;通过老潘生动的讲述,了解到每一个调解案例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的心血与智慧。这将激励我们在今后以同样的热情和智慧承担起社会责任。”(梁晨 海钢)
编辑: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