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后的桑干河再现“流动之美”。武殿森 摄
“千里桑干,唯富涿鹿。”作为张家口涿鹿县的母亲河,桑干河自西向东,滋润着这片土地,孕育着悠久文化。
如今,桑干河不仅关系着上游永定河流域的生态平衡,还承担着“一泓清水送首都”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涿鹿县立足“首都‘两区’”建设,聚焦生态修复和水源涵养,构建永定河绿色生态廊道,重点实施了桑干河综合整治工程、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工程等,县域内再现河湖粼粼美景。
全年不断流
站在涿鹿县朝阳寺村桑干河大桥上,不时有车辆穿过,桥下的桑干河水湍急流过,发出哗哗的水声。
“这里就是桑干河综合整治工程的起点。”涿鹿县水务局副局长王新民介绍,工程从2019年开始,治理长度27公里,总投资6.43亿元,总工期32个月。治理之后,实现了桑干河在涿鹿境内26年来的首次全年不断流。
涿鹿县与首都北京一山之隔、一水相连,为首都拦蓄洪水、涵养水源、阻隔沙源,维护首都生态安全,同时也是北京的重要水源地。桑干河综合整治工程主要包括防洪输水和生态修复两大方面。
从朝阳寺村沿着巡河道一路向东,一座座新修的交通桥、漫水桥横跨桑干河之上。王新民说,以前桑干河周边全部是土路,加上河水经常断流,老百姓出行常走穿河土砂路,如今新建交通桥和漫水桥10余座,修建堤顶巡河道68.1公里,全部硬化的道路畅通了百姓出行,带动了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
河道整体面貌提升,水流条件极大改善,河道滩地水草丰茂,垃圾打捞清除,一条“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穿城而过,河流、湿地、湖泊、岛屿,一河穿多点的生态链在43公里的县流域里尽显桑干河“流动之美”。
每滴都达标
在涿鹿县东小庄镇双树村附近,奔腾的桑干河水流经桑干河断面检测点,流出涿鹿地界,向永定河流去。
“出界水质必须达到地表水质Ⅲ类。”涿鹿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王瑞云介绍,“我们运用自动采水设备,每四个小时进行一次自动采水,采好的水样被输送到检测站。检测站里的检测设备会自动检测水质污染物参数,检测完的数据会自动上传到生态环境部系统。”通过对桑干河综合治理,出界水质一直保持在地表水Ⅲ类,达标率为100%。
达标的背后是涿鹿县多举措保障桑干河流域环境卫生安全的结果。其中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与周边涿鹿镇、五堡镇、温泉屯镇、东小庄镇等7个乡镇22个建制村联合整治保护湿地环境,开展点源、面源污染治理工作。
王瑞云介绍,巡河排查工作包括巡查沿河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养殖户私自倾倒畜禽养殖粪便、水面漂浮物垃圾等,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管控,“除了自动化水质检测,平时每月还要进行一次人工取样检测,全力保障桑干河流出的每滴水都达标。”
美景正铺开
秋季,行走在涿鹿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蓝天白云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成群的水鸟在芦苇丛中栖息觅食,公园内亭台楼阁、绿树成荫,一幅和谐秀美的生态景观画卷映入眼帘。
2017年底,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正式批建,公园范围涵盖县域内桑干河和东北部边界河洋河部分河道,总面积1364.7公顷,其中湿地面积674.49公顷,湿地率49.42%。多年来,涿鹿县本着“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把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作为建设“首都‘两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工程。
涿鹿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杨国庆介绍,目前,湿地公园已有153种野生动物,其中,黑鹳、白头鹤、大鸨、遗鸥、天鹅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近30种。每年10月至次年4月下旬,工作人员全力对栖息候鸟进行巡视保护,在此迁徙或安家的候鸟数量每年都在增长。湿地公园内,各种水鸟嬉戏翱翔,岸上的人们跑步、骑行,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景图正徐徐铺开。(记者 李如意 通讯员 张凤燕)
编辑: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