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武汉深入实施流域综合治理 补齐安全韧性短板

2024-08-01 14:29:31 来源:人民日报 -标准+

“雨势超过预报强度了,赶快应急处理!”近日一天晚8时许,窗外暴雨如注,窗内灯火通明,武汉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智慧水务调动中心的大屏显示,5分钟内,地下暗涵水位就上升了21厘米,逼近18.5米的临界值。

晚9时许,按照黄孝河机场河流域调度方案,工作人员操作按钮,远程打开闸门,雨水立刻从暗涵涌入25万立方米的调蓄池,避免了上游渍水情况。

凌晨4时许,新一轮降雨来临,降雨累计达160毫米,达到大暴雨级别,通过黄孝河钢坝闸倒坝配合后湖泵站抽排,暗涵液位15分钟下降1.38米,明渠液位一小时下降0.64米,避免了城市内涝。

在武汉,黄孝河、机场河流域总面积达126平方公里,两条仅11.5公里的河流,是汉口主城区重要的排涝通道。过去,排涝能力不足、污水处理能力不足,两条河水体黑臭,一下暴雨便污水四溢,容易形成渍水点。

2016年起,武汉市开始实施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按照“污涝同治”的思路拓宽明渠、重建泵站、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将流域排涝标准从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并对整个流域实现了智慧管理。

武汉水资源丰富,长江、汉水穿城而过,拥有166个湖泊、261座水库,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是武汉的基本安全底线。为提升城市水安全韧性,武汉市深入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细分13个三级流域治理单元,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度,开展了以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为重点的“四水共治”。通过综合治理,武汉已建成投运重点防洪排涝项目15个、海绵城市74平方公里,防洪排涝能力大幅提高。

加快补齐城市安全韧性短板,生态是重要方面,提升公共卫生保障能力也是重要一环。

5月下旬一天下午,在光谷软件园工作的朱先生,突然感到剧烈胸痛。同事驾车16分钟就将他送到了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专家紧急会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朱先生立刻被送往医院导管室,很快得到救治、转危为安。

近年来,武汉加快建设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基层防控、卫生应急保障四大体系,初步建成中心城区15分钟、农村地区30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

中心城区人口过度集聚给城市运行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江汉区原汉正街小商品批发市场等片区人口密度过高,火灾隐患、交通拥堵、社会治安等问题一度存在。近年来,江汉区以连片旧城改造为抓手,完成批发市场、服装厂、长途客运站等向外疏解,全区人口密度由2.58万人/平方公里降至2.3万人/平方公里,对增强城市韧性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基层社区是服务人民群众、防范化解风险的“最后一公里”。为提升抵御风险能力,武汉市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健全街道“大工委”制度,整合组建综合执法机构,统筹调剂市、区编制资源向街道下沉,有效解决街道权责不一、力量不足、机制不顺等问题。近年来,武汉全市有4.45万多名党员干部职工下沉到3000余个社区网格。(记者 田豆豆)


编辑: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