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以公园城市建设为突破口,在繁忙都市中为大自然搭建起一个个“庇护所”,从而让市民感受到“公园20分钟”的快乐触手可及——绿树花海给人带来视觉享受,鸟叫虫鸣悦耳动听,植物释放芬多精(一种天然的芳香化合物)和负氧离子使人身心愉悦,公园内的娱乐设施、游船画舫、展览展示、非遗体验、健身器材,进一步丰富了游客在公园的体验……在笔者看来,上海倡导并守护“公园20分钟”,不仅还原了城市公园的本意,也彰显了公园提升生态品质、实现市民共享的决心。
过往,城市公园建设存在着几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例如,与城市整体发展的格局要求相比,城市公园的数量缺口不小,不同公园在建设品质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又如,一些公园的功能不够完善,不足以满足市民的需求,而随着城市建设的日益推进,公园在管理上的短板愈发凸显。
上海以公园城市建设为突破口,倡导并守护市民、游客的“公园20分钟”,释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城市公园建设必须回归真正为人民服务、为城市发展服务的要义。这样一来,下一步的挑战在于:如何把“为人民服务”“为城市发展服务”这篇文章做实做好。在笔者看来,上海公园城市建设还可以在三个“再”上继续下功夫。
思想站位再提高。“城,所以盛民也。”城市的核心在人,让人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是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标尺。城市公园作为公众休憩、游览的场所,加强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因此,对城市公园的建设、维护和改造,都应着重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充分考虑公众休息、游览时的行为和心理需要,尽量满足不同群体的多种需求。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韩玉洁在科学分析了最近走红的“公园20分钟”效应时指出,“公园是市民可以就近使用的生态空间,满足日常休憩的需求,会对人产生很多正向效应”。这样的认识对于我们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城市公园建设的宗旨,进而营造有吸引力的城市公园,使之真正成为居民乐于亲近的休闲场所,是颇有启迪的。
资源整合再提质。各级政府和有关城市管理部门,在推进公园建设提质工作方面,尤其要重视对各方资源的协调与整合。比如,在公园建设与完善阶段成立专班,协调各利益相关方,确保更新工程按时、顺畅推进,筹集、盘活建设资金,确保工程建设如期、高品质地完成。
今年,上海还将通过开放、拆墙、延时等方式盘活存量,实现更多城市公园24小时开放、更多单位附属绿地对社会开放共享,并鼓励更多公园扩大开放草坪区域,推广一批帐篷区管理示范点。这一美好愿景的实现,离不开对规划、空间、人员、投入等众多资源的有力整合。
管理力度再提效。城市公园的建设与管理,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但城市公园要建更要管,因为内涵比规模更重要,品质比速度更重要。公园管理,既要管建成以后的运维,又要管活动载体的设计和实施,更要体现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要求,确保各项管理要求落小、落细、落实。
2021年,上海世纪公园与共青森林公园、滨江森林公园一起加入免费行列,成为为数不多的4A级免费景区,游客量成倍增长。这得益于从收费到免费、从封闭到开放、从限时到24小时的全方位、全过程管理。而为了探路不限时开放,世纪公园已对实行24小时开放的区域加强夜间节能照明、升级监控设施,以确保市民、游客在夜间游园期间的安全舒适。公园管理需要下的“绣花针”功夫,从中可见一斑。
人口稠密、空间紧缺的上海,而今依然在想方设法地提高市民的生态获得感。从“大手笔”打造环城生态公园带,到利用屋顶、墙壁、桥下空间等布置“小而美”的立体绿化,上海的公园建设正从“城中之园”迈向“园中之城”,在不断满足市民对优美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彰显其难能可贵的为民情怀、责任担当和城市气魄。期待上海的“绿”以更高水准的精细化管理,为市民带去更多美好的体验,使更多人可以从“公园20分钟”中获益,拥抱绿色生活,践行绿色生活。(赵畅)
编辑: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