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绿色发展为长江生态廊道添彩

2023-04-07 15:06:18 来源:万州时报 -标准+

万州区南滨公园,长江消落带上绿色植被和过往船只交相辉映。冉孟军/图

今年植树节期间,到陈家坝街道参与植树的市民络绎不绝。冉孟军/图

青山、良田构成一幅生态画卷。冉孟军/图

天城街道绿茶村景如画。冉孟军/图

万州渔政协助巡护队。记者 应凤林 摄

生态优先,秀出“绿水青山”更高颜值。

绿色发展,释放“金山银山”更大效益。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位于三峡库区腹心的万州,绿意盎然,生机勃发。一个拥有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长江滨水城市,正显露出超高的靓丽颜值和强大的发展后劲。

近年来,万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面加强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既守护了绿水青山,又收获了金山银山。

“加法”添绿绘就城市底色

时下,位于长江边的陈家坝街道向坪社区,近三年陆续栽下的中山杉抽出嫩绿的新芽,迎风舒展,尽显生机与活力。

自2002年起,中山杉便“入驻”万州,于2009年开始移栽到江边消落区进行淹没浸泡试验,随后依托绿化长江、国土绿化等林业生态修复工程,逐步在长江流经的新田镇、瀼渡镇、武陵镇、溪口乡、大周镇、燕山乡、黄柏乡、高峰镇和百安坝街道等地消落带上共栽植中山杉3200余亩,绿化库岸70余公里,为长江生态廊道再添新绿。

每当水满平湖时,亭亭玉立的中山杉浸泡在水中,树叶随季相变化逐渐由绿变黄、变红,形成了红绿相间、色彩缤纷的“水上森林”景观带,为飞鸟栖息提供优良场所,而水位消退时节,裸露的江滩很快抽出绿芽、开出鲜花。一丛丛一簇簇的格桑花、百日草,形成一片望不到边的花海。潺潺江水、盈盈碧波,看“花枝影动,鸟飞鱼跃”正成为万州人的新时尚。

消落带变景观带,是万州立足于保护利用,在人口密集的城区和场镇集镇段,以生态、安全、美观为导向,对消落带实施库岸整治与景观提升工程所取得的成效。

截至目前,万州先后实施了万一中至驸马片区、密溪沟至长江四桥、滨江环湖北岸、音乐广场节点以及武陵、新乡、黄柏等消落带综合整治项目,城镇段消落带基本应治尽治,构建起了坚固的工程防护线,成为长江两岸独特的绿化带。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

在协调推进全域绿化的征程中,美丽万州的图景在眼前呈现——近年来,我区通过实施三峡后续工作植被恢复项目、退耕还林工程、长防三期工程、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等林业重点生态修复保护工程,长江干流及其支流第一层山脊内已基本实现“应绿尽绿”,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达到70.4%。

从2021年开始,我区启动了“两岸青山 千里林带”项目建设,持续构建长江两岸消落区固土涵养林带、滨江景观林带、中山经济林带、高山防护林带的“四带”山体空间新格局,计划用10年时间,在长江干流及5条支流的30个镇乡街道,完成营造林32.56万亩,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减法”治污 共护一江碧水

位于长江中上游的万州,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长江在其过境流程80.4公里、库体水面达100平方公里,次级河流就有21条。

徜徉在石桥河边,清澈透亮的河水“哗啦啦”地向下游流去,水波粼粼中,两岸林木在风中起舞,岸边双层格宾石笼里,垂柳、芦苇、鸢尾等植物舒展身姿,勾勒出一幅静谧祥和的画卷,人们感叹“小时候游过泳的河又回来了”。

石桥河的清水潺潺,是万州全面开展次级河流整治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万州区以“三水共治”为重点,充分发挥河长制平台作用,以全域水质提升为着力点,聚各方之力、行综合之策,水陆域共治、点面源共防,落实三水共治,全区水生态持续稳定向好。

克难攻坚,玉汝于成。

通过稳定运行3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扩建沱口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改造观音岩片区、A2线及高笋塘雨污分流50公里,提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强化83座镇乡污水处理厂运维管理,新建镇乡污水管网173公里,镇乡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持续提升。持续推进工业聚集区污水治理,实现园区污水应收尽收、达标排放,城乡生产生活污水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序时推进石笋沟水库、枫木水库、大滩口渠系、城市东北部供水工程、青龙水库、大滩口二级电站、保安供水电站、53个农村供水保障项目、6个病险水库整治项目、31个抗旱救灾等一批工程项目,不断升级完善水利工程体系。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回头看”专项行动,城市、镇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100%、93.27%。防治水土流失,落实水保“三同时”制度,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3.93平方公里。开展江河水域清漂专项行动,打捞转运清漂和消落区垃圾6100余吨,接收转运船舶生活污水3680吨、油污水191吨,保障水域“江清岸洁”。

捕鱼20多年的黄柏乡渔民熊姚元从来没想过,作为捕鱼人的他,如今成了护渔人。

2021年1月1日零时,万州正式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这对于20岁起就在长江打鱼的熊姚元来说,必须尽早离船上岸。

一边要打好碧水保卫战,一边要安顿渔民生计。早在2021年,万州便制定两全之计:由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牵头组建成立万州渔政协助巡护队,引导渔民加入队伍,发挥其熟悉水域环境的优势,参与生态和渔业资源保护。

如此,492艘渔船、952位渔民全部在2020年提前上岸。

一桩桩、一件件,守护长江生态廊道的成效,百姓摸得着、看得见,一幅“万州蓝”的画卷在平湖大地氤氲铺开。

蓝天更亮,2022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7天,优良率达95.07%,PM2.5平均浓度同比2021年减少5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六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碧水更美,长江干流万州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21条次级河流水质稳定向好,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镇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3.27%,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置率100%。放眼万州,一个“颜值”更高、“气质”更佳的城市,正闪耀在长江之滨。

“乘法”聚力 变身美丽经济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守好绿水青山,方能收获金山银山。

时下的安溪村,万物复绿,3000多亩经果林产业沿着库岸铺展。

谁也不曾想到,曾经的一个贫穷山村会变成万州首个国家级的乡村旅游重点村。

近年来,安溪村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依托安溪村水库,发展农旅融合新业态,形成了以安澜谷景区为核心,高档民宿、滑翔伞俱乐部、山地越野跑车、水上瀛洲、安溪水世界等多个项目组合的全域旅游村。

安溪村“逆袭”的背后,是安溪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在产业发展中寻求投入与产出的最大公约数,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激发农业产业和旅游业“聚变”效应,让全体村民吃上了香喷喷的“旅游饭”。

而这仅是万州坚持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

在万州,曾经贫穷落后的乡村纷纷抢抓机遇,利用生态优势、滨江邻水优势等,打造炙手可热的乡村旅游景点。一大批农旅融合发展示范点接连涌现,许多农民吃上了“旅游饭”,农村人气逐渐旺盛,村民日子越发红火。

地处长江边的大周,现如今,依托中山杉和滨江自然景观,已培育特色民宿、农家乐40余家,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该镇的“十里滨江长廊”“日月广场”等景点已成为网红打卡地。五土村、铺垭村分别入选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市“美丽宜居乡村”。

在远离长江两岸的广袤山乡,万州在“山”上巧做文章,通过实施精品粮油、优质蔬菜、特色水果、高山茶叶、道地药材、生态畜禽等七个高效产业,大力构建“7+5”现代农业体系,在山地刮起“绿色旋风”,吹出阵阵浓郁的花果清香。

一组组镜头、一幕幕场景,勾勒出万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出的累累硕果,也彰显出全区上下铆足干劲、下足力气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和毅力。

“除法”降耗 解码绿色发展

产业、能源等结构的优化调整,为万州的“绿色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实现了生态与发展、富裕与美丽的双赢。

近年来,万州扎实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书写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精彩篇章。

在经开区九龙园,总投资15.4亿元的湘渝盐化煤气化节能技术升级改造项目前不久建成投入运行,顺利产出合格的液氨产品。该项目采用国内行业先进、理论基础完整、应用经验成熟的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取代传统的固定床气化技术。升级改造后,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较之前下降20.4%,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万吨。

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同时,企业液氨年产能也由原来的20万吨增加到30万吨,液氨年产值也从8亿元提升到12亿元,双双提升50%,还为企业每年增加常态化利润2亿元。

一卷卷粗细不同的铜管从机器中“吐出”,能耗、产线状态等数据在电子大屏上实时生成,智能监控可提前预警安全生产风险……走进重庆市万州区平湖金龙精密铜管有限公司,偌大的数字化车间里只有十几名工人在巡检或操作设备。

平湖金龙主要生产空调与制冷用高精度铜管。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曾庆友告诉记者,通过应用5G+工业互联网技术,企业实现了无人配料、搬运、仓储,生产效率提升10%,去年生产铜管约7万吨,比前年增长约12%,有力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在万州,越来越多的企业尝到了数字化技改带来的甜头。近年来,我区着力构建智能装备、食品医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以数字化、绿色化技改推动区域经济跑出“加速度”。

2022年25家工业企业实施数字智能技改项目33个,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2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科技型企业22家,累计建成数字化车间6个。

追梦而行,生态万州步伐更加坚定。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场关乎民生的硬仗,必须决心坚定、行动有力,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今日的万州,与绿色同行、与自然共赢,一幅天人合一的现代社会和美画卷正徐徐展开。(记者 应凤林)

编辑: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