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碧水还复来。 程兆 摄
安徽首条5G+C-V2X自动驾驶公交体验线“试跑”。王嫣然 摄
乡村振兴样板项目圩美·磨滩。张云 摄
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千亩红杉林”风景如画。王牌 摄
罍街夜经济。谢文君 摄
包河区政府
争先进位,是近年来安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作为“安徽第一城区”,合肥市包河区始终奋力向前——经济总量突破“千亿级”,人口规模超过“百万级”,经济实力跻身长三角城区“第一方阵”。在日前发布的2022年“全国百强区”榜单中,包河区综合实力居全国第38位,较上年升1位;投资潜力居全国第7位,与上年持平。凭借出色的成绩,包河区稳居全省第一。站在新起点,包河昂首阔步,向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城区迈进。
产业赋能 经济跑出“加速度”
日前,2022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公布,位于包河区“安徽质谷”的安徽珐诺伊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榜上有名。这家创业时仅7个人的团队,2022年以来逆势上扬,营收同比增长近40%。
3万多平方米的空间,不到三年时间,45家科技型初创企业先后入孵,10家企业成功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小身板的“安徽质谷”,初出茅庐便崭露头角。
检验检测产业链,是包河区重点产业链之一。近年来,依托国家级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产业集聚区,包河区强势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区域检验检测能力、中心机构总量、行业创新能力、产业融合能力等均居全省第一。
在“全国百强区”的评选中,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是现代经济发展。
这两年,包河区以金融、新能源暨智能网联汽车、创意文化、人工智能视觉、新一代信息技术、检验检测、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为牵引,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包河区委科技创新委员会成立。与之同步,包河区设立成果转化专班,与中科大、合工大共建“科创中心”和“工大智谷”,推动政产学研用相互赋能。
一年来,包河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净增65%以上、达到614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实现“翻一番”,技术合同交易登记额超过200亿元、占全市1/5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91件,科技创新指数位居全省县(市)区前列。
精准对接 为企服务“有温度”
在包河区近日举行的“四送一服”对接会上,一位企业代表提出,他的公司以大数据研究、直播电商等为主营业务,目前急需一笔装修款。会后,包河区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的相关负责人立即前往该公司,实地了解情况。正是通过一次次与企业的沟通交流,有关部门才能尽可能掌握企业经营的各方面情况,好为下一步的政策扶持提供参考。
包河区结合“亩均”效益改革,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包河经开区加大闲置和低效土地处理力度,加快园区转型升级,寻求新的突破。充分发挥包河金投国企金融平台作用,研究成立区级投促基金,切实作好招商项目的金融保障。健全重大项目滚动实施、跟踪服务机制,实行清单式管理、专班式推进,以力度保调度、以调度保进度,加快推进优质项目签约和开工建设。
包河区经信局负责人介绍,该区调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组长,设立17个营商环境评价专项工作组和13个为企服务专项工作组,围绕要素保障,专员负责,专班推动企业落地、产业导入,紧盯难点痛点,专项调度。
在“四送一服”中,包河区用“将心比心”的态度,“马上就办”的速度,“办就办好”的力度,为企服务彰显温度。2022年,包河区“免申即享”政策落地见效,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实,兑现助企纾困资金近8亿元,办理留抵退税22.5 亿元,发放“民营小微企业助力贷”近 3 亿元。
安徽省人工智能母基金落户包河,区高质量发展基金、科创基金先后设立,滨湖国控集团成为全省首个 AA+主体信用等级区属国企,为企赋能实力进一步增强。此外,包河区连续11 年获评全省发展民营经济考核优秀。
宜居宜业 城市能级“再跃升”
底层是穿行城市的轨道交通,地铁上方是休闲娱乐的商业街区,地面还有高耸的商业办公写字楼……地上繁华,地下热闹,纵横交错的地上地下生活空间将居民的吃、住、行、娱、购串联起来。
这是包河区卫岗王卫片区城市更新项目的有益探索。作为合肥市城市更新首批试点区域,该片区探索“轨道TOD综合开发”与片区改造相结合的模式,助推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结构调整优化。2022年12月,包河区以卫岗王卫片区为试点,探索片区更新“肥瘦搭配”模式获住建部点赞,成为全国典型经验做法。
2022年以来,包河区深入践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三生融合”理念,深化滨湖引领、中部腾飞、老城复兴、乡村振兴“四大空间”战略,城市承载力、宜居度持续增强。
这一年,包河的品质更优。完成征迁100余万平方米,居城区之首。依法拆违230万平方米,为过去15 年之最。滨湖新区建设衔接有序,品质持续提升。卫岗王卫城市更新项目正式启动,“大罍街”建设全面提速。庐州大道下穿隧道等市政道路建成通车,高铁南站全年到发旅客突破3100万人次,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突出。
距离主城区约16公里的大圩镇磨滩村,三四年前还是合肥近郊的一个普通小村庄。如今,搭上了“文旅快车”,让磨滩迎来了“高光时刻”。2022年国庆期间,“圩美·磨滩”精品民宿几乎“一房难求”,成为合肥市民的“宝藏打卡地”。
这一年,包河的文气更足。“15 分钟阅读圈”持续扩面,包河凤凰剧院正式运营,区文化馆、图书馆获评“全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文化韵味愈加浓厚。“一圈两廊百点”工程深入实施,罍街获评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文旅融合活力迸发。
久久为功 生态环境“高颜值”
登高远眺,八百里巢湖,波光潋滟,胜景无数。“2022年几乎闻不到蓝藻的异味,空气很清新。”“巢湖环境越来越好,我们周末经常带孩子过来玩,特别开心。”……沿环巢湖大道而行,游人们这样说。
合肥市蓝藻防控,包河区是主战场之一。2022年,该区早准备、早部署、早行动,第一时间掌握藻情,及时调度处置。根据防控重点和敏感区域,布设了34个藻情、气味监测巡查点,部署无人机对环湖沿线全覆盖、无死角巡航。发现异常,打捞公司、街镇社区等联动处置,日产日清。
为了打造巢湖“最好名片”,包河区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交出了一张亮眼答卷——圩西河源头生态清洁、南淝河下游综合整治等15个环巢湖项目加快推进,市级以上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塘西河被水利部淮委授予“幸福河湖”称号,巢湖包河段创出“全年无蓝藻暴发、四十年来水质最好”两个历史性纪录。
运土车来回穿梭、挖掘机轰鸣作响、园林工人移栽草皮、浇水养护……冬日的骆岗公园建设现场,一片忙碌景象。未来,这里将蝶变成一座现代化的大型城市中央公园,也是包河区公园城区建设的重要板块。
2022年,绿色成为包河高质量发展的动人底色和鲜明标识。PM2.5、PM10实现双下降,空气质量优良率达 84.6%。锦绣湖公园、园博园景观、南淝河码头公园基本建成,新建公园游园 10个、成为全市首个“百园城区”;新增和提升绿化面积150万平方米,完成植树造林和森林抚育8760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5.8%。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郎溪路高架沿线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南淝河下游生态绿廊基本建成,公园城区建设高质量推进,生态包河更加秀美。
点滴实事 绘出民生“暖心图”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包河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0%以上,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更实在更饱满。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2年8月,在包河区罍街,一场夜间经济专场招聘会成功举办,既结合繁荣夜间经济的特点,也贴合了群众的生活作息安排,同时丰富了企业招聘的形式。
2022年以来,包河区千方百计抓就业稳岗位促增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超过6.5万元。多层次保障制度基本形成,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18连增”。“两强一增”工作扎实推进,经济强村预计达到20个,共同富裕取得新进展,群众口袋更鼓、家底更厚。
位于包河区的合肥市迎淮路幼儿园,2022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走进幼儿园,彩色的操场跑道、动物造型的洗手池、环保材料的课桌椅、宽敞明亮的教室……幼儿们在这里开启快乐的时光。
据介绍,2022年包河区投入使用公办幼儿园12所,提供公办学位5940个。2023年~2025年,该区还将投入公办幼儿园约30所,提供公办学位12150个,实现公办率70%、普惠率90%以上。
聚焦百姓“急难愁盼”,扎实办好民生实事。2022年,包河区建成安置房240万平方米,3万余名群众喜迁新居。老旧小区改造体量位居城区之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新建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9 所,思政课、无证园治理经验形成示范,获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
一件件可触可感的民生实事,让包河居民幸福感满满,带来了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绘出了一张幸福民生“暖心图”。
2023年,包河区经济社会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GDP增速,进出口总额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0件左右,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及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达到市控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奋力争取更好成绩。
编辑:周洁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