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以克论净”环卫模式让城市管理有里有面

2022-11-07 16:05:19 来源:银川晚报 -标准+

机械解放人力,降低环卫工人劳动强度。

关爱环卫工人群体,让他们更有归属感。

一座城就像一个家,是否干净整洁是判断城市治理水平的“第一面”印象。10年来,银川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提升环卫作业模式,“以克论净”银川环卫模式得到了国家住建部推广,干净的市容环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环卫行业的变化,洁净、有序、亮丽的城市环境逐年提升。

干净不再是主观感觉而是量化标准

又到了落叶的季节,环卫工人王芳每天凌晨4点起床,经过简单的洗漱就要赶往自己的岗位开始一天的保洁作业。与过去环卫工人清扫的传统模式不同,凌晨4点半到岗后,环卫工人们聚在一起能够吃上美味的热乎早餐,吃早餐的时候,大型机械一字排开进行路面综合保洁,洗扫车辆将路中间的脏东西和灰尘冲洗至路边,再由清扫车辆进行收集。

为了提高清扫保洁质量,2015年,市政府投资1.8亿元采购了一批先进的环卫机械设备,三区清洗、清扫、洒水、冲洗、喷雾等车辆达到430台套,彻底改变了原来由环卫工人抡大扫把扫街的模式,形成了以“冲、洗、扫、收”加人工保洁的“4+1”环卫作业模式。机械化冲洗路面彻底取代环卫工人扫把干扫的人工清洁,把环卫工人解放出来,去从事绿化带、行道树坑卫生的清洁和道路保洁、城市家具擦拭等工作,降低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整个城市的洁净度和空气湿度,清扫保洁呈现出立体化、全方位、全覆盖作业的新模式。

2012年,银川市环卫处从《城市道路清扫保洁与质量评价标准》找到答案,率先提出了“以克论净”环卫作业模式,制定了详细的考核细则,将城市道路的清扫保洁量化到“克”,制作了一套视频教材,制定了《银川市环卫道路机械作业标准规范流程》,对环卫机械道路作业根据城市道路实行编队组合作业,确保道路灰尘严管街不超过5克/平方米、控制街10克/平方米、规范街20克/平方米的标准。

银川市环境卫生管理处主任李欢耀介绍,为了不断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将“以克论净”向背街小巷覆盖,市政部门制定下发了《银川市背街小巷净美提升专项整治行动通知》,协调4家国内环卫设备制造企业和设备在背街小巷进行机械化试扫作业,科学选择符合银川市背街小巷清扫实际的中小型设备。对银川市349条背街小巷进行摸底,市辖三区结合辖区实际和市民需求对171条小街巷进行了整治,同时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各选择10条背街小巷进行了重点集中整治,辖区环卫落实早、中、晚3个时间段对沿街商户上门入户收集垃圾制度,杜绝垃圾外露滞留。此外建立“无人机天上看,监管员地上查,群众手机随意拍,智慧市政网上督”的立体、动态监管机制,使城市精细化的触角延伸到各个角落。

逐年提高环卫工人待遇让职业变成事业

“工资逐年上涨,过年过节单位还给发粽子、月饼啥的,待遇好了,我们干起活来心里就更踏实了。”环卫工人张秀华说。银川市环卫工人平均工资从2011年的不足1000元每月增加到现在的平均工资2300元每月。同时,每逢春节、元旦、环卫工人节等重大节日,银川市还会组织慰问。每年的10月26日,市政府还会为全市环卫工人普发过节费1000元。

只有待遇上来了环卫工人们才有尊严,才能更加热爱这份工作,将职业做成事业。2021年银川市政府出台了《银川市完善提升全市环卫管理工作水平若干指导意见》,从环卫工人最关心、最期盼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多个方面综合施策,切实维护保障环卫工人权益。8条硬措施涵盖了劳动定额、工资标准、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健康检查、机械化作业水平、资金投入力度、监督管理等多个方面。

从2013年开始,银川市实施了环卫工人免费早、午餐工程。一线从事清扫和垃圾清运的4800多名环卫工人每天都能吃到政府提供的免费早餐。各区根据环卫作业特点,为错时作业的环卫工人解决免费午餐。此外,银川市及市辖三区两级政府每年都拿出专门经费为环卫工人免费检查身体,加上社会各医疗单位提供的爱心体检,全市所有环卫工人平均每年可进行一次体检,环卫女工每年都能得到2次体检。

对于环卫工人的住房问题,银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环卫工人的住房问题拿出解决意见,提出用3年时间解决一线环卫工人的住房困难问题。本着先照顾一线最困难职工、先解决无房租住的困难家庭的基本思路,经筛选审核、现场公示,截至目前,已有780户住房困难的一线环卫工人家庭享受了保障性住房。

此外,我市还陆续在新建公厕和垃圾转运站设施中增加了环卫工人休息室,先后建设和改造环卫工人休息点115处,并配备了卫生间、微波炉、急救药品箱、衣架、桌椅、饮水机、书柜、报纸等基本生活设施。为了扩大环卫工人歇脚休息点的覆盖范围,发起了“请环卫工人喝口水”“请环卫工人歇歇脚”等爱心活动,为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提供了“歇脚地”“加油站”“充电桩”“暖心窝”。

城市精细化管理处处体现人性化设计

环卫工人刘婷负责管理着中山公园当中的一个高标准的星级化公厕,“不了解的人第一次进去肯定不会相信那是一个公厕,幽雅的休息区,前后两排书架上放满各种书籍,非常舒适。”刘婷说。

人性化是银川市厕所革命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以后的新建公厕项目中全部按照旅游公厕标准设计建设,将室内高度提高至3米左右,既减少了厕所异味,又增加了公厕的采光度。打破传统厕所的设计缺陷,提高女厕位数量,使男女厕位比例达到1:1,甚至是2:3,有的达到了1:2,同时增加了“第三卫生间”。此外,通过安装残疾扶手、加装婴儿床、婴儿座椅、烘干器,提供免费洗手液、免费厕纸等人性化设施,让来公厕方便的人群有了更好的体验。截至目前,银川市共建成并免费开放公厕382座,同时还协调120家沿街社会企事业单位将本单位内部公厕向社会免费开放,弥补了我市公厕建设不足的问题。

“公厕的建设管理,必须始终把人性化放在第一位。”李欢耀说,银川市在公厕硬件建设满足的同时,下决心解决好市民满大街找厕所的尴尬。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了一款微信找公厕小程序,将全市380多座由环卫部门直管的公厕植入地理位置信息,纳入小程序,市民只要上网搜索“银川公厕”字样就能找到就近的厕所,点击导航可带你上厕所。为了便于市民扫码,市环卫处还制作了3000多个二维码图贴,600个导视牌,在市区公厕导示牌、公交站台、交叉路口、各公厕门口张贴,方便市民扫码。仅2022年1月1日至10月31日,使用微信小程序找公厕的用户就有3.8万余人次。(记者 李鲲鹏)


编辑:陈计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