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川街头,从整齐的、干净的,或有美丽墙绘的小巷走过,能在温馨的色彩里瞥见旧时光,也能从特色的建筑中看见眼前繁华。银川十年巨变的多彩中,小街巷之变是一抹火红。
温暖的银川小巷
10月6日,记者来到兴庆区教育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墙绘作品,绘着戏曲人物,还有牡丹、祥云等元素,整幅画作以大红为主色调,能感受到浓浓的中国风,喜庆的中国红。这些年银川的小街巷改造过后,类似“中国风”和“中国红”这样的温暖色,几乎见于每一条小街巷。
除了火红的色彩外,巷子两侧老居民楼的外墙上,还绘了蓝色的熊猫、橘红的鹿、黄色的长颈鹿和航天科幻作品,以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理发店、小卖部。整条巷子看上去色彩斑斓。常住于此的市民韩巍东说,多年来,这条巷子给他的感觉是破旧、灰色的,但去年的这些改变,让他日日走过的老巷,变得充满活力和生机,住在这里的人们,脸上也多了几分笑意。
教育巷的改变,是这十年来,银川小街巷改造的一个缩影。这些年来,西桥巷等不利于交通的断头路,被打通了,川丰巷等泥泞不堪的背街小巷,被修得平整了,破旧的教育巷、文艺巷等老街巷,变得文艺了、新潮了、美好了。
在西夏区西门巷附近住了二十多年的市民王桂英说,2018年之前,西门巷因为开设早市,一度十分拥堵、环境脏乱差,但经过改造之后,如今巷子东西两侧,是很有特色的漫画墙,整洁、干净,充满浓浓的文化氛围。这些年来,银川通过精细化的改造,让老巷子的旧时光,和亮丽的色彩一起跳跃,生机勃勃。
“面子”“里子”一起变
这些色彩亮丽、红红火火的小巷,包括它们表面的色彩,也包括它们背后的底色。银川市自2003年开始实施小街巷改造项目以来,每年将小街巷改造列入为民办实事之中。过去十年,在党的领导下,银川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小街巷也变得越来越美,它们的底色,是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红色。
银川的小街巷改造,“面子”“里子”一起变。对于每一条老街巷的改造,都立足实际。兴庆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公共事务所项目负责人张文帅说,特色街巷的改造,既是对城市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也是对改善城市文明形象的一次积极实践。
以兴仁巷为例,它的改造便是对城市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唐徕小区,是几万人聚居的城市生活区,这里蔓延着浓浓的烟火气,也有着厚重的邻里情,因此,银川市对唐徕小区旁的兴仁巷改造之时,定位便围绕重拾“唐徕记忆”进行,基础设施更新、沿街居民楼门面形象等方面的改造,都凸显出“邻里情”的文化主题。
而精细化的改造和管理,也让银川小街巷的“里子”同样充实而生动。“前几年改造铁北巷时,就新建了党群活动室,现在我们可以在这里唱秦腔,不用天天大老远跑公园去,很方便。”住在铁北巷附近的一位居民说,他们办了一个戏曲自乐班,在公园、街头、湖边等地方赶了16年的“场子”,党群活动室建成后,他们的活动地点固定下来了。
如今在每个社区的党群活动室,天天都是热闹非凡、红红火火,有唱戏的戏迷,也有打牌的、聊天的市民,还有听讲座的居民,改造完成的小街巷旁,新增了健身器材,每一位居民,都能在家门口的小巷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自在和闲适。(记者 刘旭卓)
编辑:陈计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