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济源市区。
运行中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绿化提升后的第三水厂美如公园。
苇泉河治理成效明显。
沁园办事处地税局家属院改造后整洁有序。
一座城的发展,关乎一城人的幸福感。
翻开济源十年来的城建篇章,看城“绩”,话城“果”,令人印象深刻、倍感欣喜:四通八达的路网,鳞次栉比的住房,拥翠叠绿的公园、舒适健全的基础设施……一步一景,一点一滴,无不传递着人民至上的温度,折射出城市发展的速度。
一城之美,始于“颜值”,忠于品质。近年来,济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深入推进城市建设提质工程,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奋力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济源人无不发出由衷地感叹:“城市建设‘日日新’,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畅通“动脉”生态画卷更美丽
秋阳杲杲,行驶在济源新修建的黄河大道上,路面宽阔整洁,车辆井然有序,沿途美景尽收眼底。“路变宽了,交通顺畅了,上下班更方便了。”眼前的“康庄大道”让市民温先生喜上眉梢。
这项惠民工程始于去年6月份。为更好地满足城市发展需要,济源在对老旧路面路况不断优化的基础上,对城区31条主次干道进行改造提升,让百姓家门口的幸福路越走越宽广。
道路是城市的骨骼和血脉。城市发展,道路先行。
近年来,济源致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交通体系,大力推进公共交通建设,城市路网基本完备,城市道路质量显著提升。
建成济阳高速,新建城市道路42公里,建设城市桥梁5座,打通老城区9条断头路,城市主次干道总里程达485公里……10年间,从国省干道到高速公路再到城市道路,一张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越织越密,一路畅行的出行体验感不断刷新。
交通路网加速建设,全面拉开“城市框架”,构建起“内畅外联”大格局——
中心城区面积由50平方公里拓展到80平方公里。
济东新区、小浪底北岸新区等九大重点区域建设全面加快。
中心城区、城市组团、产业集聚区、小城镇融合发展不断推进。
中心城区集聚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高品质城市生活就在身边。
聚力民生百姓福祉再“加码”
楼体外立面经粉刷修缮,焕然一新;破损道路经重新铺设,宽阔平整;小区内还新增了安防系统,居民安全感大大提升。近日,在军干所家属院,不少居民纷纷点赞:“原来小区陈旧破烂,改造后到处锃亮,俺们这心里头也跟着敞亮了。”
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民生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近年来,济源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民生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结合各小区实际优化改造方案,科学有序组织施工,确保改一个、成一个。如今,老旧小区换新颜,改出了满满幸福感。数据显示,济源已累计改造老旧小区63个,涉及住宅楼248栋,惠及居民7777户。
住有所居,安居乐业。一边是老旧小区改造,一边是保障性住房建设。
为托起百姓“安居梦”,10年来,济源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总体定位,不断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0076套,竣工25798套。房地产开发投资223.8亿元,房屋新开工面积728.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653.5万平方米。开展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三年行动,加大对中介机构管理力度,商品房预售资金、存量房交易资金监管覆盖率达100%。
更多暖心行动扎实实施,更多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等一大批城市公用设施建成投用,城市生活垃圾、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有效解决“垃圾围城”问题,惠及全城万千百姓。
新增改造城市供热、供气、供水管网759公里,基本实现燃气管网“镇镇通”,供水管网覆盖率100%,以“三保”切实兜牢民生底线。
站在新起点,济源将继续定点攻坚、精准破难,实施更多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以绿为底 生态画卷更美丽
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公园越来越多,家门口的风景越来越美,真是百看不厌。”提起城市的新变化,市民薛先生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绿色是城市发展的最美底色。济源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突出“以水润城、以绿荫城”的建设理念,打造“人在景中、道在绿中、水在城中、城在林中”的城市画卷,城市颜值不断提升,群众生活更有品质。
古轵公园、蟒河公园、牡丹园、济源植物园等大型综合性城市公园先后建成,7100亩空闲土地生态完成修复,42处游园、绿地建成,新蟒园、清趣园完成提升改造。截至去年年底,济源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05%,居民出行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绿意浓浓不仅在公园里。近年来,济源高质量推进城市水系综合治理,持续改善城市水生态,“河畅水清、岸绿景美、鱼翔浅底”已成为这座城市的诗意注脚。
——建设五湖八河水系连通工程,完成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建设,实现引黄入济。新建提升东湖、龙腾湖、龙潭湖、龙泉湖和三湖(玉阳湖、万阳湖、曲阳湖),济源大小河流湖泊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扎实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行动。蟒河、苇泉河、盘溪河、龙河、桑榆河、上堰河等6条城市河流黑臭水体已消除,中心城区基本实现清水长流。
——大力实施30余公里蟒河生态廊道建设。建成健身步道23公里,完成河道两岸绿化16万平方米。完成龙潭湖整治及景观绿化工程,做好水绿交融文章,重塑水岸生态。
一座座公园依河而立;一条条内河蜿蜒流淌……如今的济源,开门见绿、推窗见景、百米见园,千年济水文化与现代都市文明相互交融,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精雕细琢 城市治理更高效
城市之美,在于精致;城市管理,在于精细。
路灯坏了,立马有人维修。30分钟反应、24小时巡查、小修不过天、大修不过旬、安全隐患不过夜。公园的座椅、垃圾桶、公厕脏了,随时有保洁,管护人员不间断巡查管护,作业标准有严格规范。
小到一块井盖、一片绿地,大到一条街道、一个社区,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近年来,济源从最基础民生需求做起,将城市管理量化到具体的数据指标上,全力提升智慧城市水平,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强力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率先在全省建立“律师驻队”工作模式,成功创建“河南省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示范点”,城市管理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如今的济源,正用一针针“绣花功夫”,绣出城市新品位,绣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
——乡镇道路硬化率达100%,集中供水普及率达90%以上,11个镇全部跨入河南省园林城镇行列,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园林城镇”。
——危房改造完成2024户,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危房存量全面“清零”目标,动态调整农户危房改造任务7127户。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扎实推进,山区5镇10座压缩式垃圾转运站投入运营,11个镇110余个村庄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传统村落保护持续加强,五龙口镇里河村成功申报第六批河南省传统村落。
城市蝶变满目新,征衣未解再跨鞍。站在新的起点上,济源正根据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按照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原则,向着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的目标大步迈进。(记者 樊霞 李济 赵敏)
编辑:陈计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