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位 综合治理创造魅力家园

2022-09-09 13:41:54 来源:深圳特区报 -标准+

大气优美的深圳中心区街景。

宝安航城新瑞三区城中村治理后,新建了社区公园,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在重要节假日,城市道路路灯杆上悬挂国旗,“中国红”成为了最美主题色。

华灯初上,深圳城市道路灯光映衬着万家灯火。

“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细。” 深圳不断探索超大型城市治理的特点规律,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瞄准市容环境管理难点、痛点和堵点,精准施策,以绣花之功破瓶颈、攻难关,绣出市容环境的高颜值、高品质,让城市环境既有颜值又有内涵,既有面子又有里子,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大蓝图”联通“小幸福”

城中村变身文明新村

城中村是深圳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为许许多多新深圳人提供了第一落脚点,这里不仅有着烟火气,更蕴藏着深圳的记忆和历史。当城中村为深圳半数以上人口提供栖息地时,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消防、治安、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广遭诟病。

在深圳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城中村何去何从?在不推倒重建、不大拆大建的情况下,如何治理城中村,成为考验城市管理者智慧的一大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以“微改造”的形式持续推进城中村综合整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让城中村蝶变成为安全、干净、有序、和谐的文明新村和幸福家园。

2012年至2014年,深圳实施了以消防安全治理为重点的整治,完善了城中村内市政基础设施。2014年6月至12月,全市部署开展了“迅雷行动”,对城中村、背街小巷等环境卫生薄弱环节进行地毯式排查和整治,极大改善了城中村环境质量。2015年至2017年,实施了城中村“净化、绿化、文化、硬化、美化”行动,创建了一批“示范村”和“达标村”。

经过几轮整治,城中村消防安全、环卫保洁等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但治安、用电、燃气、污水等问题成为难啃的“硬骨头”。市委市政府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不退缩、不回避,迎难而上。2017年11月,在全市吹响了城中村综合治理的号角,全面启动为期三年(2018年至2020年)的城中村综合治理行动,将所有未纳入更新改造的城中村纳入综合治理范围,内容涵盖10个方面,治理的数量和规模前所未有,实施的标准和力度前所未有。市政府专门成立城市环境品质提升行动总指挥部,由市城管部门牵头各区、各部门组织实施。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到2020年,1536个城中村综合治理任务完成,城市治理的“大蓝图”与千家万户的“小幸福”实现同频共振。

整旧改破补短板除隐患,城中村居住“更安全”。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三年(2018年至2020年)城中村综合治理行动针对用电安全隐患,为每栋楼安装用电监测系统,为每栋楼每个套房安装达标的漏电保护装置。针对电动车充电安全问题,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装置近1.2万个。针对燃气安全隐患,新建燃气管道884公里,对城中村“黑煤气”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万余次,查处“黑煤气”近2万瓶,补充新增正规煤气配送站254个。针对治安管控安全隐患,累计新增视频门禁9.5万余套,做到“进有登记,出有留痕”。针对消防设施短板,以完成“5分钟”消防圈为目标,新建小型消防站778座、消防栓1.9万个,配备专兼职消防员6753名,整改隐患209万宗。针对交通安全隐患,“划线”规范车辆停放,乱停放贴警示,依法处置4841辆僵尸车。

清脏治乱消盲区灭死角,城中村环境“更干净”。

良好的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瞄准地面街角盲区,三年行动在城中村不间断开展“六乱一超”专项整治行动,累计拆除违规牌匾5.2万余块;集中开展打击地沟油、非法交易、假冒伪劣等统一行动2234次,查封无证经营场所1302家;开展城中村全域保洁,彻底清除卫生死角垃圾268.5万吨;对城中村内1500多个大小集贸市场进行改造提升。瞄准空间管线痛点,打击“黑接入”,扫除“黑中介”,积极引入第三方投资开展“三线下地”建设工程,对城中村架设不规范、横跨道路楼宇的电源线、电话线、网络线、电视信号线等全面清除,重新规范布设,新建弱电管道约3000公里。开展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全面改造,实现正本清源。

增美添绿聚乡愁留记忆,城中村空间“更美丽”。

包容着奋斗,留得住乡愁。三年综合治理下,城中村整修改造破损路面520万平方米,重新铺设路面318万平方米,解决居民“出行难”;进行外立面刷新,城中村楼体外观焕然一新;利用房前屋后见缝插绿,新增绿化面积70.2万平方米,新栽乔木2万余棵。在综合治理中,注重延续历史文脉,保留历史文化记忆,留住乡愁。同时,突出“一村一策”,注重“宜居宜业”双促进,拓展城中村的产业功能,推动城中村产业转型升级。福田区水围村的29栋居民统建楼(俗称“农民房”),率先被改造为深圳首批人才保障房社区,成为“青年之家”;公明下村二排西柚小镇,植入技术服务、产业办公、创业孵化、科技体验、商务会议五大功能平台,成为名声大振的产业空间。

固本强基出实招破难题,城中村发展“更持续”。

党建统领,标本兼治。三年综合治理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社区工作站和村股份公司为载体,建立健全党建进村工作机制,为城中村长效治理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此外,大力推进“物管进村”,通过引进专业物管公司、股份公司自行组建、委托运营等多种模式,强化对综合治理后各类设施的运营维护和管理。同时,创新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建立每周五城中村“环境清洁日”等机制,组织发动党员干部、社区居民、志愿者等清理卫生死角,逐步实现由政府“单向管理”向社会“共建共治”转变。

如今,以推进更加规范有效的基层治理为导向,搭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村党支部—各类第三方管理机构的基层治理架构,综合治理成效得到持续巩固,激发城中村发展的新动能。

市容呈现多维度立体之美

——户外广告管理:平衡城市秩序和活力需求。

从2012年开始,城管部门对户外广告管理更加长效治理,坚持控制增量、减少存量,提升户外广告管理水平。一方面,坚持规划引领。出台了户外LED显示屏设置专项规划控制指引、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负面清单等文件,使各类商业主体在规划的引领下合理设置户外广告,在全市探索户外广告与建筑立面一体化整治,更好地满足城市环境整治和商业发展之间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强规范管理。拆除整治各类不规范的广告设置,特别是对535块立柱广告进行清理,消除城市公共安全隐患。加大减政放权力度,对一楼门店招牌实行备案管理,开发“一楼门楣招牌备案管理系统”,商家线上填写相关信息即可完成招牌备案申请。2019年,深圳成为国家住建部规范户外广告设施管理试点城市,获住建部肯定和示范推广。

——城市家具管理:合理释放城市公共空间。

2015年,深圳启动了城市家具专项整治行动,从顶层设计入手,充分考虑街道家具功能的实用性、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和维护监管的长效性等因素,对街道家具进行规范管理。仅2015年全市就拆除、更新各类破旧设施5417处(个)。经过持续不断的整治,废弃电话亭、屋顶天线得到拆除或规范,城市街道家具进一步精简优化,但设置品质、使用效率和城市公共空间利用率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健全完善了城市街道家具准入退出机制,下放了相关审批事权,明确了责任主体,落实了日常管理的长效机制。

——建筑立面刷新:让城市空间环境更美观。

针对深圳早期建筑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脏污情况,近年来,重点对主要道路建筑外立面,分年度、分区域有序组织开展清洗和刷新整治工作,推动空间美化,擦亮城市底色,提升城市颜值。自立面刷新工作启动以来,全市共完成刷新道路419条,刷新建筑7579栋,刷新面积11589.12万平方米。通过统一整治,有序推进了城市建筑外墙的有机更新,城市整体环境更加协调、优美。

市容环境治理一年一重点

近10年来,在统筹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开展持续整治和专项整治的同时,根据全市工作大局需要,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市重大活动、重要节点等,城管部门不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市容环境集中整治行动,一些市容顽疾得到了有效解决,“脏乱差”问题显著减少,使市容环境始终保持在高位水平,有力完成了重大活动、重要节点环境保障任务。

2014年,组织开展“雅、洁、序、品”整治行动,狠抓口岸、码头、火车站、客运站等市容环境功能完善提升,推进国际化城市环境建设。

2016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城市管理治理年”工作部署,在全市开展以“乱扔乱堆垃圾”“乱张贴乱涂写”为重点的“双治”百日行动,共开展各类清理整治大行动400多次,基本实现城市“地面不见暴露垃圾,墙面不见电话号码”。

2017年,组织开展城市管理短板攻坚治理行动,对包括城中村“脏乱差”、六乱一超、校外午托、垃圾收运密闭化、黑煤气安全隐患在内的10项城市管理短板集中攻坚,发力破解“城市病”。集中解决了一批长期困扰我市城市管理治理的突出短板,城市运行更加安全、有序。

2018年,组织开展人行道净化全面整治攻坚,通过清、扫、拆、处罚等多项措施,清理各种废弃和占道设施、整治占道经营、整治乱挂晒、清理乱搭建、清理乱堆放、清理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等 11 项影响城市环境内容,全面清理掉各种占道设施,行人过街更通畅。

2020年10月前,全面动员、全力以赴,打造一批大尺度、高品质、国际范的绿化、灯光景观,完成铁路沿线、口岸及原特区检查站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以优美的环境迎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2021年“七一”期间,在全市500多条城市道路悬挂近11万面五星红旗,“中国红”成为城市最美主题色,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营造庄重祥和、喜庆热烈的良好氛围,表达对党的美好祝福。

霓虹闪烁 明暗有序

追光前行点亮鹏城夜之魅

十年追光前行,深圳城管部门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城市照明发展,在注重改善夜间出行环境、不断满足照明基本功能的同时,结合国际化大都市特征,广泛应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积极打造与城市发展定位相匹配的灯光景观、灯光文化,营造明暗有序夜间环境,塑造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湾区夜景品牌,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城市照明建设新范例。

功能照明:道路路灯亮灯率99%,夜间出行更舒适。

2012年起,城管部门持续全面开展“有路无灯、有灯不亮”改造,对原特区内200多条道路路灯进行梳理整治,道路路灯装灯率达到100%;自2014年起,用3年时间,使原特区外市政道路路灯装灯率达到100%。目前全市市政道路路灯设备完好率达98%,亮灯率达99%,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强力实施道路暗区整治,近年来重点针对人行道、人行通道、天桥、绿道等与市民出行息息相关的人行公共尺度功能照明环境进行完善和提升。通过对人行通道照明设施合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安全化运行等方式,构建安全、舒适的人行通道照明环境。2022年,在全国率先开展暗夜保护区建设,在大鹏新区打造全国首个“星空公园”。

景观照明:助力夜间经济发展与旅游消费。

独特迷人的灯光夜景是一个城市魅力、活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近年来,深圳以“三轴·四核·五湾·六点”一体化空间景观结构为主线和框架,突出重点,打造精品,实施亮化提标工程。完成了深南大道、滨河滨海、北环大道沿线楼宇、桥梁灯光景观提升,以及福田中心区、南山后海中心、罗湖中心区、宝安中心等核心区夜景提升,相关项目荣获国内照明最高奖“中照照明奖”一等奖2项,得到国内照明行业高度认可。通过立面、天际线、近人尺度等多种形式的表达,营造了富有特色的都市夜景景观,传递出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朝气和活力。

灯光文化:搭建城市光影艺术的国际舞台。

深圳是一座创新之城、设计之都。市城管部门充分发挥优势,积极探索灯光与艺术文化的融合,让光影艺术走进市民生活,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城市灯光夜景品牌。

2020年、2021年,市城管部门举办了两届光影艺术季。2020年光影艺术季活动的主题为“深临其境”,两个多月时间内,活动地点人流量累计达1023万人次。2021年光影艺术季以“光遇未来”为主题,活动期间参与商圈的夜间人流和消费数据亮眼。2021年,依托深港双年展举办了“深圳市中心区光美术馆创意设计大赛”,向全球征集创意设计作品,打造“城市光美术馆展览”,为城市与人带来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的美学场景。此外,积极组织开展重大节日氛围营造工作,每年国庆期间,组织在全市城市道路灯杆设置国旗超过10万面,春节期间在城市道路灯杆和人行天桥悬挂灯笼超过10万个,在重要路段、节点行道树悬挂小灯笼数十万串,营造欢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节能环保:改造20多万盏LED路灯,节电率超50%。

积极推进城市照明低碳环保节能发展,2013年以来,城管部门全面推广实施LED路灯改造。目前,全市改造20多万盏LED路灯,节电率超过50%,每年节电超过1.4亿度。积极推进智慧路灯研究及推广,已开展试点建设及数据测试;探索技术创新助力城市照明安全管理,近年来研究和推广了道路照明直流供电系统,探究道路照明防漏电解决方案。不断推进城市照明智慧管理系统建设,构建全市城市照明智慧管理统一平台,推动实现路灯照明、景观照明、智慧路灯等全业务、全要素和全流程的智能化监控和精细化管理。(记者 林清容 刘甘霖 李刚)


编辑:陈计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