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场社区新建的封闭式垃圾房让小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长江日报记者乔驰 摄
让身边的固体废物更少一些,将武汉打造为一座“无废城市”。25日下午,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无废城市”建设方案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对《武汉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行了解读,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市城管执法委员会、市农业农村局、市城乡建设局等部门介绍了“无废城市”建设相关情况。
据悉,今年4月,我市成功申报获得国家第二批“无废城市”建设资格。市政府近日全面启动“无废城市”建设。
■ 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朝辉介绍,该《方案》明确了我市在“十四五期间”“无废城市”建设的9个方面共计42项重点任务。
这些“任务清单”包括:在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将推动产业链减废增效,支持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建成生态钢厂,推动汽车全产业链节能减排。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方面,积极推广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种植,开展有机肥替减化肥项目,降低化肥农药使用比例,加强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
对于公众极为关注的生活垃圾问题,张朝辉透露,武汉将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促进物流快递绿色包装转型,开展可循环、可折叠包装产品应用试点与绿色发展综合试点,健全报废汽车、动力电池、废旧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处理体系。
在建筑领域,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强化建筑垃圾收集和利用,推进弃土消纳处置场地和建筑弃料再生材料厂建设。同时,强化危险废物的规范处置,开展小微企业、社会源危险废物有偿收集试点及转运服务,开展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试点。
■ 餐厨垃圾生活垃圾源头减量
在“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方面,武汉如何布局?市城管执法委副主任余刘琦表示,武汉正在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目前,以各类大型餐饮门店和面馆、汤馆、火锅店为重点,通过安装餐厨垃圾三相分离装置,促进餐厨垃圾源头减量。
下一步,将以“收费”和“补贴”作为杠杆,推动出台分类计量收费和低值可回收物资源化回收利用补贴政策,争取出台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扶持政策,推动落实生活垃圾产生者责任,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
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方式,提供线上预约、线下回收进小区渠道,提高玻璃、塑料等低值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2022年底,新增厨余垃圾处理能力1000吨/日,到2024年厨余垃圾总处理能力达3000吨/日以上、实现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
目前,全市12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日处理能力为1.4万吨,基本满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需求。同时,将加快6个生活垃圾焚烧和5个厨余垃圾处置项目建设,推动形成“焚烧为主、生化为辅、协同补充、填埋应急备用”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格局,到2023年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 加大装配式建筑推进力度
《方案》中,有一项工作指标是“推进以装配式建筑为抓手的新型建筑工业化”。为什么推行装配式建筑?
对此,市城乡建设局建管办主任周才志介绍,与传统的建造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是在工厂预制构件、现场“拼配”成型,大幅减少现场作业的粉尘、噪声、污水产生量,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环境保护效应显著,契合“无废城市”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建设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总体要求。
周才志说,2020年武汉市被住建部评为国家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2017年以来,全市装配式建筑累计开工3374.5万平方米,1个项目获国家级、9个项目获省级、85个项目获市级示范,为行业树立起标杆典型。另一方面,全市有5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获国家级、9家基地获省级示范,为装配式建筑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为我市建筑工业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打好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武汉将以推进建设“无废城市”和申报全国智能建造城市为契机,进一步加大装配式建筑、新型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建造推进工作力度,推动我市新型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建造协同发展,促进全市建筑业“工业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升级。
■ 农用薄膜回收率超八成
在农业领域中,对于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这“两废”的回收利用,武汉有哪些做法?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汤吉超介绍,近年来,全市农业农村部门积极构建由政府、农户、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回收处理体系,以及“使用者分类归集、政府扶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显著提高农业“两废”(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率。2021年全市农膜回收率达81.52%,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率达到70%以上,有效减轻了“白色污染”。
2021年全市农业重点覆膜区示范建成35个农膜回收试点,全年农膜使用量2270.26吨,回收量1850.72吨,农膜回收率超八成。在新洲区开展省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示范试点项目,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90%以上。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网点114个。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门将推广标准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并持续推进“两废”的回收处理,到2025年,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80%以上,为“无废城市”的建设贡献农业农村力量。
■ 光谷打造中部首个“双碳”产业示范区
作为武汉市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东湖高新区在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罗霄凌介绍,东湖高新区拟成立“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专班,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东湖高新区以“碳达峰”“碳中和”引领,推进能源结构清洁低碳化,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培育新能源产业发展,支持综保办等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绿色工厂,推动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提升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同时,发挥光谷科技人才优势,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凭借“中碳登”先发优势和影响力,构建以“双碳”为主题的“政产学研金服用”交流平台,打造中国中部首个“双碳”产业示范区建设。(记者 金文兵 通讯员 闫成义 鄢祖海)
编辑:陈计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