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之后,烈日炎炎,酷暑难耐。
此时,有着“凉都”之称的贵州六盘水就会不经意间闯入脑海,它可是人尽皆知的避暑胜地。而在滇东,有一座城市叫曲靖,同样凉爽惬意,难见暑热的踪影。
地处珠江源头的曲靖,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14.3℃,其中夏季平均气温19.6℃,冬季平均气温7.8℃,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今年7月1日至8月9日,从外省经停曲靖北站的动车,在曲靖北站下车的旅客约15万人(次),高峰时段每日有1500余人(次)旅客抵达曲靖。
这么多人涌向曲靖,其中很多游客的目的只有一个——避暑。
一见倾心,来了就不想走
晨曦中,73岁的熊印华沿着珠江源大道或围绕白石江公园慢跑。熊印华是重庆人,这是他来曲靖避暑的第二年。最近,重庆白天气温都超过40℃,就是一个“大火炉”,几乎出不了门,得天天待在家里吹空调。曲靖很凉快,这几天白天最高气温也只有26℃,早晚空气更加清爽,所以,晨跑是他在曲靖每天做的第一件事。
这次来曲靖,还有一帮“票友”陪着他一起来,总的有30多人,有的是一家五口,有的是夫妻俩,有的是单身。他们中有重庆人、北京人、河北人、黑龙江人、贵州人。
一群人从7月初乘动车来到曲靖后就在曲靖火车站附近的宾馆住下,一次交了两个月的房租。“从重庆到曲靖乘动车4个半小时就到了,交通很方便,房租也便宜,我们住这个宾馆单人间每月才800元,双人间每月1200元,在我们老家至少要翻倍。”
每天早上,他们到河北商业街吃上几个包子或者一碗蒸饵丝,顺便在街上买些菜回宾馆做午饭,几个人在一起研究曲靖特色菜,煮火腿、蒸粉蒸肉、炸黄豆腐,大家忙得不亦乐乎,用不了多久,热气腾腾的饭菜便上桌了。
“曲靖的猪肉可香了,没想到还这么便宜,30多元就能买到1公斤,北京30多元才能买到1市斤。”吃着自己亲手做的饭菜,来自北京的许明霞禁不住赞叹。来自河北的闫爱欣接过话茬,“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豆腐,玉米、红薯也很好吃,每天都吃不够。”
下午,一群人来到麒麟区白石江街道文化服务中心或城区公园,甩开嗓子唱起京剧;傍晚,简单的晚餐后,有的去散步,有的去赏景。
这是他们30多人在曲靖每天的生活。
他们中大多数人是第一次来曲靖,四面八方的人因避暑而相聚在一起,其中的缘由,跟熊印华分不开。
前几年,每到7月,熊印华便来云南避暑,他去得最多的地方是红河州的弥勒市。去年,他第一次来到曲靖,舒适的气候、干净的街道、合理的物价、淳朴的民风,一下就吸引了他,用他的话说“曲靖是人间天堂,来了就不想走”。他觉得曲靖好在,今年,他邀约“票友”一起来。
果然,同伴有同感——曲靖好在。
短评
人气难得
杨志刚
数十万避暑客涌向曲靖,如此人气,堪称空前。
一座连空调都不需要的城市,入夏以后依然凉爽,这是游客纷至沓来的重要原由。而细究下去,这个原由仅是点燃火爆人气的“导火索”。适宜避暑之地,在中国多了去,为什么游客选择曲靖?除了宜人的气候,更重要的是,城市的品质提高了。宜居宜业,已成为曲靖的标志,吸引外地人的“磁石”。
长期以来,外来人员少,人气低下,“三产”乏力,一直是曲靖的短板。现如今,避暑客选择了曲靖,“凉”资源催生了“热”经济,酒店床位告急,餐馆顾客剧增,这是我们期盼已久的市场景观。
人气难得,必须倍加珍惜,精心维护。
要以开放的胸怀欢迎这些客人,以热情的态度对待这些客人。他们给了曲靖“面子”,曲靖一定要做好“里子”,从社会管理到行业服务,从人财安全到生活保障,每一个曲靖人,都代表着这座城。
人气难得,有关部门应该深入研究这个现象,抓住机遇,以避暑为突破口,开拓曲靖旅游业的新天地,进而发展到以旅促居、以旅促商、以旅促业,让更多的外地人爱上曲靖、留在曲靖。
建成“承载发展的高品质宜居宜业城市”,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曲靖建成云南副中心城市的定位之一。这一定位,对应目下曲靖的超高人气,真是一种历史的“巧合”。曲靖正处于一个关键性的历史节点,迫切需要人财物信息流叠加的人气。
山潮水潮不如人来潮,人气难得,更需持续提升!(记者 李琳娥 陈泓洁)
编辑:陈计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