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振兴新突破 奋进新征程’——沈阳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实施城市更新专场)。会上,市自然资源局局长赵辉、市城乡建设局局长石坚、市房产局局长崔雪东、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关正君分别作了新闻发布。
市自然资源局
推动《沈阳城市更新专项总体规划》高质量落地
发布会上,赵辉介绍,沈阳正积极推进《沈阳城市更新专项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传导实施,接下来将持续强化规划引领,加强政策支撑,做好要素保障,优化审批服务,全力推动城市更新行动高质量实施。
规划成果通过审议
去年,沈阳启动城市更新规划编制工作,以政府采购方式确定由清华大学、北京建筑设计院、沈阳市规划设计院联合体开展规划设计。规划编制过程中,沈阳紧密跟踪各地区城市更新进程,组织线上线下部门互动50余次,与20余家企业进行了座谈,深入一线与群众交流,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论证。目前,规划成果已经通过市规委会审议。
赵辉介绍,更新规划探索渐进式、可持续的有机更新模式,建立了沈阳城市更新空间体系,推动全局统筹、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开展城市更新工作。规划以问题导向切入研究,以目标导向引领发展,通过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以治理“大城市病”为切入点,锚定“推动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目标,聚焦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国家先进制造中心、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发展定位,从“社会民生、产业经济、人文魅力、绿色生态、韧性智慧”五大系统入手,提出了“践行‘两邻’理念、更新低效空间、传承文化根脉、留白留璞增绿、完善基础设施”五大策略,明确了近远期规划目标。到2035年,建成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的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形成以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为特色,以五型经济(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流量型经济、总部型经济)为驱动,以大都市圈核心功能为支撑,文商旅创深度融合发展的城市更新典范。
规划具备沈阳特色
赵辉介绍,沈阳作为第一批更新试点城市,更新规划既要体现沈阳特色,突出创新性,又力求形成示范,为全国城市更新工作积累经验。总的来看,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突出“有机更新”,明确了以“留”为主的小微更新、以“改”为主的综合改造、以“建”为主的拆旧建新三类更新实施方式。
▶坚持问题导向,闭环管理,突出“有序更新”,建立了体检评估、多元协商、规划设计、项目包装、行动实施、良性运营的六步走方略。
▶坚持数字赋能,信息驱动,突出“智慧更新”,以沈阳方城等典型地区为示范,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和数字孪生城市,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
▶坚持低碳高效,安全韧性,突出“绿色更新”,倡导“微循环”发展模式,将低碳策略贯穿城市更新全过程。
推动规划高质量落地
规划充分衔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总体城市设计、城市核心发展板块设计、科创空间规划等有关规划,通过城市更新优化空间结构,形成以片区更新为主体、线性更新为纽带、点状更新为补充的空间模式,划定重点更新、一般更新与储备更新三类更新片区。
通过规划,沈阳正建立城市更新项目库,指导更新工作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推进。为确保规划可落地、可实施,沈阳按照“条抓块保”原则,落实市级统筹、区为主体,市区两级专班推进,建立健全常态化督导调度、联席会议等机制。同时,系统梳理了现行城市更新有关政策,拟制了容积率审批、规划调整程序、协议供地方式、带方案出让等业务环节的规划用地配套政策,均已纳入沈阳城市更新管理办法。
市城乡建设局
加快城市更新 提升城市品质
发布会上,石坚介绍,沈阳市获批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以来,按照“一个尊重、五个统筹”要求,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科学稳妥有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城市更新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沈阳认真落实部省共建城市更新先导区的各项工作安排,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国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中规格最高。同时,沈阳坚持市级统筹、条抓块保、区为主体,组建市、区两级专班,建立日常调度、督导和联席会议制度,大力推动城市更新各项工作。
目前,沈阳聘请国内知名设计机构编制完成《沈阳城市更新专项总体规划》,确定总体目标思路;出台《沈阳市城市更新管理办法》,明确片区更新策划实施路径。沈阳还建立“城市总建筑师”制度,聘请国内知名设计师作为方城、工业博物馆等片区的总建筑师。推行“人民设计师”制度,让设计师走入基层,着眼于百姓的急难愁盼。建立常态体检评估制度,连续四年被住建部遴选为开展城市体检工作的试点和样本城市,通过开展自体检、第三方体检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将城市体检结果作为编制城市建设年度计划、划定更新片区和建设项目清单的重要依据。
去年,沈阳战略部署了35个核心发展板块,着力打造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新兴产业的聚焦点、城市结构的关键点和城市建设的新亮点。目前,和平区太原街片区、铁西区工业博物馆核心区、大东区东中街万泉片区、浑南区科技城核心区已获工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专项贷款。
此外,沈阳还重点安排“五工程一管理”等多项民生工程。着力增强文化内涵,实施沈阳方城综合保护利用,加强工业遗存保护利用,红梅文创园、春天文化创意产业园、东贸库等一批项目成功更新改造。注重产业激活,重点实施中街、太原街等老字号商圈改造提升工程。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中街榜上有名。
努力推动沈阳颜值蝶变
石坚表示,下一步沈阳将以治理“城市病”为切入点,以城市振兴发展为愿景,高质量实施城市更新。
将实施城市更新五大行动。以改造老旧小区、各类地下管网和建设完整社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为重点,实施社会民生保障行动;以改造老旧厂区、老旧商圈和盘活闲置楼宇、停缓建项目、发展“五型经济”为重点,实施产业振兴行动;以打造文化创新体验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文物和历史建筑,传承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为重点,实施人文魅力彰显行动;以以水润城、连通水系绿道,以园美城、建设口袋公园、综合公园,以绿荫城、开展国土绿化提升为重点,实施绿化生态优化行动;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海绵城市、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为重点,实施韧性智慧支撑行动。
将重点推动典型示范更新片区。实施“N个片区+五大行动”计划,在全市初步划定55个更新片区,首批选定项目包装较为成熟的太原街、工业博物馆核心区、东中街万泉等15个片区,作为首批典型示范片区重点推动,总占地面积61平方公里,策划项目包共计169个,计划总投资约527亿元。全年将开放式持续滚动增加,确保划定一片、包装一片、实施一片、提升一片,重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形态、经济业态、文化活态、环境生态的产城融合空间场景。
将全面推进“五工程一管理”。今年提质改造老旧小区475个及周边背街小巷200条;改造燃气、供水、供热等老旧管网574公里;对沈辽路、沈新路、开发大道、沈本公路等4条城市出口路、18个保留村屯及7条周边道路实施优化提升;按照“两分离、两优先、两贯通、一增加”的原则,实施41项街路U型空间全要素更新;实施铁路、三四环沿线和高速公路出入口整治工程;持续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以建设“公园城市”为目标,高水平建设1000座口袋公园,提升改造9座大型综合公园,打造百里花廊,植树132万株;创建10个美丽街区、100条优秀路段、1000条良好路段。
将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按照建设区域流域海绵韧性体系、建设城市健康水循环系统、全面完善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打造高质量海绵社区的工作思路,系统实施9大类103个项目,通过积水点改造、老旧管线修复、排水防涝系统完善工程等项目落实城市内涝治理目标;在新建小区、公园建设、老旧小区改造、街路更新、调蓄设施建设等项目充分开展雨水资源化利用;通过雨污混接摘除工程、新建雨水管线工程等项目解决雨季溢流污染问题,构建城市韧性排水防涝体系,致力打造北方特大平原城市的海绵建设样板。
市房产局
老旧小区更新改造让百姓更舒心
发布会上,崔雪东介绍,沈阳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将继续从群众最关心的居住问题入手,着力改善住宅区居住环境,让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已改造老旧小区2006个
十年来,沈阳共投资49.36亿元,改造老旧小区2006个,惠及居民78万户。通过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小区整体环境不断提升,绝大多数改造后小区,达到了“路要平整、水要畅通、灯要明亮、绿要美观、线要规整、车要有序、房要保暖、设施要齐全、电梯要安全、违建要拆除、市容要整洁清爽”标准。
“十四五”期间,沈阳将完成1723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其中,2022年计划改造475个,2023年计划改造800个,2024年计划改造322个,2025年对全市老旧小区进行再摸底再排查,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回头看工作。这次改造将重点突出“一拆五改三增加”,即拆除违建;实施“上改下”,线缆管线入地改造、建筑屋面防水和节能改造、各类地下管线改造、道路改造、绿地改造;增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服务用房、增加休闲座椅等“城市家具”和城市书屋生活娱乐设施、增加消防和监控等安全设施。
为了让改造顺利进行,沈阳坚持推行“六个机制”。坚持与居民意愿相结合,推行“人民设计师”制度,建立政府统筹组织、居民全程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多元投资模式,运用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建立政府、社会、居民合理共担的资金筹措机制。坚持拆旧更新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宜拆则拆、宜留则留,建立存量利用和传承发展的协同机制。坚持与基础设施、背街小巷、公共服务设施改造相同步,建立完整居住社区的建设机制。坚持“条抓块保”,区域负责,建立项目审批高效、工作导则规范、配套政策精准的保障机制。坚持改管并重,落实后续管理,健全造血功能,建立一次改造、长期保持的管理机制。
今年计划改造小区已全部进场
今年沈阳计划改造的475个老旧小区,目前已全部进场,截至7月27日,已完工106个,预计8月底可完成150个,整体工程9月底前完工。
为做好改造工作,沈阳成立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各区政府已选聘了129名“人民设计师”,每个老旧小区改造前在充分听取居民建议的基础上,“人民设计师”对设计方案修改完善,统筹居民建议、专业设计、国家标准等方面意见和要求,确保设计方案既尊重居民意见又符合设计标准。
这次老旧小区改造在完善居住条件、提高环境品质的同时,把展现城市特色、延续城市文化脉络结合起来,如大东区万寿小区以“两邻文化”为改造特色;和平区西塔小区以“朝鲜族文化”为改造特色。
与此同时,探索后续管理新办法。通过实行引进品牌物业,打包管理老旧小区等模式,有效解决改造后小区管理瓶颈问题。如铁西区引进了龙湖物业服务企业,对改造后老旧小区全部实行统一管理,使居民“花最少的钱,享受高标准服务”。
下一步坚持“小板凳工程”
接下来,沈阳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将努力坚持改造意愿、改造需求、改造内容从群众中来,每个点位组建“居民义务监督小组”,请居民坐在一起,搞“小板凳工程”;根据居民意愿量身定制“需求清单”,给居民“菜单式”的选择;采用“一事一策”“一区一策”,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为了让群众满意,市房产局将加大对工程质量管控,建立“一评双考两公开”监督机制。在园区内设置公示板,公开市区两级监督电话,接受居民监督,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米”。以各地区政府作为考核对象,制定督导考核办法,实施日统计、周调度、月通报、季观摩、年考评制度。综合运用第三方考核和社会评价的方式,对各地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推进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评议。
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
努力“绣”出城市的“高颜值”
发布会上,关正君介绍,近年来沈阳在城市管理执法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努力在细节上花“绣花”心思、细微处下“绣花”功夫、细小处做“绣花”文章,将精细化管理落实到每一条街巷、每一个时段,让沈阳的环境卫生持续向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容秩序逐步规范、城市品质日益提高。
城市更净更亮更美
沈阳优化“一网通管”,让城市管理更智慧。十年来,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在沈阳建设应用。去年,沈阳初步建成精细化管理一网统管平台,对全域232.86万个城市基础设施和237类城市管理问题进行全时动态管理;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开通18个应用场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精管、智管、共管”工作格局正在形成,“一网统管”沈阳模式已作为全国示范,被住建部进行全国推广。
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加持下,沈阳城市管理能力全方面提升。2021年的特大暴雪灾害中,沈阳环卫铁军创造了“沈阳速度”和“沈阳温度”,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集体“点赞”。去年,沈阳城区市政道路维护更新率为7.7%,较往年平均年维护率2.62%提升近3倍。
沈阳推进绿化亮化建设,去年新建1070座口袋公园,开启了公园城市新局面。加快推进璀璨沈阳建设,围绕“金廊”“银带”黄金轴线及重点景观地带,实施城市夜景提档升级,建成793处景观照明设施,形成了“两轴策动、乡区呼应、多点组团”的景观照明总体架构。
沈阳推行垃圾分类,2019年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21年第四季度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76个大城市中排在第10位。
城市精细化管理全面升级
年初以来,市城管执法系统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扎实推进洁化序化绿化亮化美化文化行动、背街小巷微更新和三四环、铁路沿线及高速出入口周边环境整治等工作,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服务品质、生态品质、文化品质。
截至目前,已组织开展春季洗城、迎“五一”集中拉练、全城摆鲜花致敬最美劳动者、城乡环境卫生秩序“百日攻坚”、城管执法让群众更满意等专项行动。
努力“绣”出城市高颜值
关正君透露,未来五年,沈阳将按照“以园美城、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文化城”的要求,开展增绿、建园、连道、造景、植文、共建、精管等七项行动,计划增绿30平方公里、植树300万株、建设口袋公园3000座、策划5个超级生态廊道公园,新建综合公园10座、社区公园40座,打造万里慢道、千里水岸、百里花廊,逐步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凝眸是景、诗意栖居”的公园城市美好愿景。
还将建设更多背街小巷网红打卡地。启动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利用三年时间,对全市背街小巷进行一轮全覆盖微更新,努力实现背街小巷整洁靓丽、畅通有序、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富有文化底蕴,同时打造部分精品文化街区。(记者 于海)
编辑:陈计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