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由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院(简称“北仲”)、北京市律师协会(简称“北京律协”)、中国政法大学联合发起的首届仲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暨第二届仲裁文化推广月闭幕式在北京市成功举办。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副局长郑振玉,北京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张国强,北仲主任郭卫,北京律协会长刘延岭,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姜泽廷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刘艳红主持致辞环节。本次研讨会聚焦仲裁学科体系构建与高水平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汇聚司法行政机关、高校学者、仲裁机构代表及行业专家,共话仲裁未来发展。
郑振玉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仲裁法修订草案拟于年内出台,这将为仲裁管理体制和涉外仲裁制度等带来重大变革。面对仲裁机构发展不均衡、高端涉外仲裁人才储备有限的现状,人才培养工作必须紧扣时代需求,着力突破高端涉外人才瓶颈。他强调,司法部将持续深化与高校合作,助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提升我国仲裁人才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张国强表示,北京持续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首次跃居全球最受欢迎仲裁地第四位,并且在2025年正式投入使用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实体平台。作为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北京已将仲裁人才纳入全市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并率先与中国政法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北京将以仲裁文化推广月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着力将北京打造成为国际争议解决优选地,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郭卫表示,正值北仲成立30周年,北仲已与全国11所高校合作开设42门仲裁实务课程,联合培养法律硕士并设立中西部高校奖学金项目,累计接收国内外实习生近3000人。2024年,北仲牵头成立北京涉外法治研究会,着力构建“课程+实训+赛事”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他表示,北仲未来将持续深化与高校、律所合作,完善国际实习生项目,为仲裁人才提供国际化实践平台,促进仲裁文化传播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
刘延岭表示,仲裁作为国际通行的纠纷解决机制,发展根基在于人才。律师是连接仲裁理论与实务的关键桥梁,北京律协正通过专项培训提升律师仲裁代理水平,鼓励律师深耕国际商事规则研究。就当前法学院校毕业生面对律师职业的选择,他指出律师行业具备强大的可持续发展韧性,呼吁青年学子以律师职业为切入点投身仲裁实践,共同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姜泽廷表示,本次活动充分体现了我国体制优势和多部门协同成效,北京仲裁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政法大学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布局中亚、东盟等地区海外实践基地。他提出,学校将打破传统学科设置壁垒,以应用需求为导向重构仲裁课程体系,联合实务部门打造“实战化”培养模式,为仲裁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北京国际争议解决发展中心理事长黄进提出,高校应坚持德法兼修,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推动仲裁人才向国际一流水平迈进。
清华大学法学院国际仲裁与争端解决项目主任陈卫佐分享了清华大学法学院坚持实务为导向,加强与境外高校、仲裁机构、国际组织合作培育高端仲裁人才的经验。
中国人民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院长杜焕芳认为,仲裁学科建设应聚焦知识体系构建,增强学术深度和拓宽学术视野。北京建筑大学工程法律研究院院长姜军探讨了在工科类高校中推广仲裁理念、文化与技术的重要性。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克玉介绍了其学院立足财经特色,融合国际商事仲裁特色课程,以跨学科培养提升仲裁人才视野和能力的经验。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刘智慧介绍了中国政法大学通过“涉外律师”和“国际仲裁”项目培养跨学科法律人才的特色体系。
北京律协副会长张丽霞结合自身律所管理实践认为在仲裁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实践,鼓励开展模拟仲裁,注重理论与实务协同。
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管理处处长齐骥介绍了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搭建高校合作平台和多元实践路径的积极尝试。
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SIAC)中国区主任张寸渊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强调外语功底与国际化实战机会的重要性。
北京汇仲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费宁认为,中国需以专业化培训推动从“仲裁大国”迈向“大国仲裁”。
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金融专委会主任卜祥瑞结合其长期从事金融工作的经验,认为仲裁人才亟需制度化培养以及积极营造有利于仲裁发展的良好环境,并建议加强电子化平台建设。
中国中化先正达集团中国总法律顾问曹海洋则从企业视角提出,仲裁教育应增强实战训练与AI应用能力,以满足国际仲裁实务不断发展的需求。
北仲秘书长姜丽丽在闭幕致辞中表示,仲裁学科建设是仲裁人才培养的制度基石,仲裁人才培养是仲裁法治建设的队伍支撑,法治与人才是仲裁文化传播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仲裁文化的培育与传播需要长期耕耘、久久为功,北仲始终支持并期待与社会各界共同促进仲裁法治建设、传播仲裁文化,为仲裁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
活动期间,北仲合唱团精彩亮相,这也是北仲合唱团首次正式公开演出。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