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王振东:努力推动青岛仲裁事业高质量发展

纪念仲裁法颁布30周年论坛嘉宾发言摘编

2024-09-11 16:12:48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8月3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颁布30周年纪念日。当天,由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究院主办、九江仲裁委员会承办的“与改革同行:纪念仲裁法颁布三十周年论坛”在江西九江举行。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司法部、九江市政府等相关部门领导,以及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北京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等全国50余家仲裁机构和相关协会代表共计150余人与会。

论坛期间,与会嘉宾除了分享各仲裁机构的成绩和经验外,还积极为我国仲裁事业发展建言献策,以下内容是青岛仲裁委员会主任、秘书长王振东的精彩发言节选,以飨读者。

青岛仲裁委员会主任、秘书长王振东

近年来,青岛仲裁委员会紧紧围绕青岛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谋划推动仲裁工作,聚力强基固本、精准突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探索创新,努力推动青岛仲裁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宣传推行

着眼提高仲裁社会知晓率、选择率,加强与政府部门单位等合作,营造多点发力、联动惠企氛围。与青岛市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用好仲裁法律制度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在市属国有企业中推行仲裁法律服务。联合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岛监管局等发布《关于在全市金融行业建立推行仲裁法律制度防范化解金融纠纷联合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形成五方联动宣传合力。会同市工商联出台《关于发挥仲裁优势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并与市民营经济局保持密切协作,深化面向商协会、民营企业的宣传推行。对接市土地储备整理中心,为重点低效片区(园区)盘活利用提供仲裁法律支持。与市商务局、市贸促会、上合示范区管委、青岛自贸片区管委等协同服务涉外企业,与法学院校共建“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围绕提升涉外仲裁能力打基础。与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工信局等重点行业主管部门广泛合作,聚焦重点产业链开展风险防范化解辅导、培训等定制化服务。

常态化开展全员宣传推广仲裁法律制度行动,实施“领导带队、专家参与、专员跟进”上门服务模式,紧盯市场主体准入、项目建设、生产要素保障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堵点,发挥仲裁员“智库”作用,帮助企业规范合同文本、摸排潜在风险、维护合法权益,推动仲裁服务向“前端加强风险防范、中端做好纠纷化解、后端实现诚信履约”延伸。

2023年以来,共走访各类市场主体300余家次,实现市属国有企业走访全覆盖。制定三批优化营商环境措施,编制仲裁工作白皮书及年度优秀仲裁案例,梳理分析建设工程案件仲裁情况,就案件质效进行复盘研究,先后7次参加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进行发布,展示工作亮点和成效,争取社会各界了解和支持。

提升办案质效

着眼提高仲裁公信力,再造流程、强化管控,加强自我监督和司法监督。印发案件受理服务指南,增开仲裁咨询专项服务热线,动态增加周开庭排期数量,并根据当事人意愿,探索推行“双休日开庭”,7月份传统案件平均每周开庭排期近1月份的3倍,并建立严格的延期审理审批及告知制度,推进案件繁简分流,优化核阅流程,提高核阅效率,实现立案、组庭、开庭、结案各环节高效衔接和仲裁案件全生命周期无缝监管,形成快立、快审、快裁新常态。与市检察院建立加强检察监督仲裁工作机制,强化仲裁司法审查典型案例引导和司法建议运用,完善内部研讨、专家论证、重点案件管理等机制,制定完善防范和惩治虚假仲裁、重大疑难案件办理、鉴定机构使用管理等57项业务制度,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

截至7月底,受理各类案件10964件,同比增长445%。其中传统案件数量1233件,同比增长43%;互联网仲裁案件9698件,为去年全年受理数量的13倍。在案件数量激增情况下,传统案件审结数量同比增长43%,平均结案天数同比缩短61天,审限内结案率提高6个百分点,快速结案率提高8个百分点,无被法院撤销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案件。

深化法仲衔接

积极推动民商事纠纷诉讼与仲裁相衔接。2023年底,与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签署《关于完善诉讼与仲裁衔接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诉讼+仲裁+调解”多元解纷机制、诉裁对接组织保障机制,并在仲裁案件保全和执行协助配合机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明确金融类仲裁裁决的执行统一由市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围绕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发展海事海商仲裁,与青岛海事法院联合签署《关于建立海事案件诉讼与仲裁衔接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就案件分流、保全执行、资源共享等开展深度合作,并与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市海洋发展局、青岛海事局等涉海部门协同发力,引导当事人选择仲裁方式解决争端。

为厚植多元解纷根基、强化纠纷向仲裁引流效果,结合区域发展特点,逐个与青岛各基层人民法院进行对接,在基层人民法院设立“诉前仲裁调解工作室”“法正•亲和”工作室,打通诉前案件引流最初“一公里”。打造多元法律服务中心,与11家调解组织合作,选聘两批共71名调解员,进行公益性调解,并健全仲裁确认暂行办法、调解程序指引等制度机制,提升法律咨询、纠纷调解、仲裁确认一站式服务水平。入驻多元法律服务中心的一家行业调解组织被评为全省优秀调解组织。

锻造过硬队伍

打造“党建引领•公信青仲”品牌,夯实仲裁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根基。编制仲裁事业三年发展规划和2035年愿景,修订委员会章程,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穿青岛仲裁事业发展全过程。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2023年将机关党支部改建为机关党总支,并成立7个党支部,各党支部与政府部门、驻青高校、商协会、律所、企业等广泛建立党建共建机制,目前正在扎实推进机关党总支改建为机关党委相关工作,全方位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仲裁一处党支部成立不到一年就被市委市直机关工委评定为五星党支部。

突出实干实绩导向,创新实施“党建+队伍建设”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对上支持,通过选调生招录、基层遴选等方式,招录12名年轻干部入职。落实导师帮带机制,加强一线业务锻炼,以学促干激励担当作为。着力加强仲裁员和仲裁秘书“两支队伍”建设。

把严仲裁员选聘关口,对在聘仲裁员实施分类考核管理和培训,制定并落实仲裁员见习案件审理工作办法,持续扩大仲裁员使用面,每年表彰金牌仲裁员、十佳仲裁员和办案之星等,及时激励仲裁员投身仲裁事业高质量发展。市场化选聘27名复合型人才担任仲裁秘书,常态化开展案例分享、研讨交流、联动培训,提升服务仲裁庭和当事人能力。进行廉洁提醒、开展警示教育,规范仲裁权力运行,综合发挥教育约束、保障激励作用,擦亮“清廉仲裁”品牌。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