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颁布30周年纪念日。当天,由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究院主办、九江仲裁委员会承办的“与改革同行:纪念仲裁法颁布三十周年论坛”在江西九江举行。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司法部、九江市政府等相关部门领导,以及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北京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等全国50余家仲裁机构和相关协会代表共计150余人与会。
论坛期间,与会嘉宾除了分享各仲裁机构的成绩和经验外,还积极为我国仲裁事业发展建言献策,以下内容是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研究所副主任粟撒的精彩发言节选,以飨读者。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研究所副主任粟撒
中国仲裁事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于改革开放后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1994年8月31日,也就是30年前的今天,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国第一部单行仲裁法。至此,中国确立了统一、规范、符合国际惯例的仲裁制度,我国仲裁事业翻开了崭新一页,进入快速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仲裁法在制定过程中,即与国际通行的仲裁理念和先进做法相接轨,通过各项具体规定,确立了仲裁的根本属性,并给予涉外仲裁符合其特有发展规律的专章空间。正是仲裁法对于仲裁属性的清晰界定和坚守彰显,中国仲裁找到了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正确定位,识别了仲裁区别于诉讼等其他纠纷解决机制的特有优势,确立了围绕当事人需求和意思自治提供服务的根本原则,走上了一条具有本土国情特色的正确道路,建立了仲裁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至今,中国仲裁事业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对中国经济腾飞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回顾过去30年,在仲裁法确立的制度框架和基本原则引领下,中国仲裁机构守正创新、锐意进取,中国仲裁事业走上了市场化健康发展的轨道,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新时代,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培育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已被列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任务。回应这一时代命题,结合仲裁法的历史成就以及贸仲的实践经验,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牢牢坚守遵循仲裁特有发展规律的发展原则。区别于其他争议解决方式,独立性、民间性、一裁终局性、高效性、灵活性是仲裁的“识别性”属性,也是仲裁生存发展的源头之水、固本之基。仲裁法为仲裁活动进行了准确定位,创设了发展空间。
客观把握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发展方向。中国仲裁机构始终要坚持国际化发展的道路,这既是服务国家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我国涉外仲裁国际公信力的迫切需求。同时,中国仲裁60余年的发展历程确立了立足本土国情的必要原则。中国仲裁机构据此发展出了专属中国亦为世界所认可的“中国经验”,例如仲裁与调解相结合、案件秘书协助制度,简易程序的成熟做法等,都已被国际所接受和吸纳。只有与国际规则相一致,又不脱离中国实际,将中国引领国际的做法体现出来,才能提高我国仲裁事业的国际化和现代化程度,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谋求更大的规则话语权,最终树立仲裁的“中国标准”。
准确寻找法律刚性与规则柔性相统一的发展空间。仲裁的根本原则和权力来源均是当事人的意思自治。现行仲裁法对属于强制性、刚性条款所涉及的事项、范围作出了审慎把握,为仲裁机构和实践创新留出了合理边际和应有余地,既确保了仲裁裁决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又具备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案件和当事人的具体需求。
坚持推进仲裁文化培育与精神赓续。培育开放自信的仲裁文化,营造健康积极的仲裁生态,对于中国仲裁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仲裁法是传承引领仲裁文化的精神内核,仲裁人应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仲裁精神、谱写当代华章。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贸仲以先进制度引领服务能力建设,切实有效提升仲裁公信力;进一步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拓展服务辐射面;增进国际法治交流合作,参与国际治理,提升中国仲裁国际影响力;坚持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涉外仲裁人才培养和智库建设,推动涉外法治建设开创新局面。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