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十个仲裁司法审查典型案例。北京市环中律师事务所争议解决团队仔细阅读了十大典型案例,并结合《中国仲裁司法审查案例精析》中的内容,对十大典型案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了简要梳理。十个案例的观察意见分为五篇,以下为第五篇内容。
案例9
合理平衡仲裁瑕疵与仲裁裁决终局性之间的关系 保护当事人正当程序权利
——张某与南昌环星互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案
【基本案情】
某仲裁委员会受理环星公司与张某因《主播独家合作经纪协议书》引起的合同纠纷一案,于2022年4月作出仲裁裁决。张某主张其在收到法院执行通知书后才得知该仲裁裁决,但其与环星公司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仲裁委员会所作裁决依据的主要证据《主播独家合作经纪协议书》并非张某所签,且案涉协议中银行收款账户户名虽与张某的名字一致,但该银行账户户主身份证号码与张某的身份证号码不符,环星公司向仲裁庭所提供的联系电话也并非张某的手机号码,致使张某没有收到开庭通知及仲裁文书,未能参加仲裁庭庭审,丧失了辩论的机会,张某以案涉仲裁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请求撤销该仲裁裁决。
【裁判结果】
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因张某提供证据证明,其本人身份信息可能被人冒用并用于和环星公司签订案涉合同,而确认案涉合同上签名及手印是否为张某本人所为,需通过鉴定才能确定。从纠正仲裁程序瑕疵、尽快解决双方争议角度考虑,法院通知仲裁庭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仲裁,同时裁定中止撤销程序。后该仲裁委员会重新仲裁,法院遂裁定终结撤销程序。仲裁庭在重新仲裁过程中,申请人环星公司撤回了仲裁申请。
【典型意义】
人民法院在仲裁当事人身份可能存在错误、仲裁程序存在瑕疵的情况下以通知仲裁机构重新仲裁的方式,给予仲裁庭弥补仲裁程序瑕疵的机会,较好地平衡了仲裁程序瑕疵与仲裁裁决终局性之间的关系,对于类案的处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案号】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2022)闽02民特273号
【环中观察】
1.关于何为重新仲裁
重新仲裁是人民法院对仲裁活动进行司法监督的方式之一,旨在当事人对仲裁裁决提出异议,人民法院经审查认定该仲裁裁决存在瑕疵,且该瑕疵可以通过仲裁庭重新裁决进行弥补修正时,发回仲裁庭进行重新仲裁的制度。
关于重新仲裁,《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1985)(以下简称“《UNCITRAL示范法》”)第三十四条第四款规定:“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时,如果适当而且一方当事人也提出请求,法院可以在其确定的一段时间暂时停止进行撤销程序,以便仲裁庭有机会重新进行仲裁程序或者采取仲裁庭认为能够消除撤销裁决理由的其他行动”。从这一规定可知,《UNCITRAL示范法》下,重新仲裁制度有如下特点:第一,重新仲裁需经一方当事人申请,法院依据自由裁量权决定是否启动;第二,重新仲裁应在撤销仲裁裁决的程序暂时停止之后进行;第三,重新仲裁程序附属于撤裁程序,原则上,重新仲裁的适用情形也包含于撤销仲裁裁决的适用情形。
《英国仲裁法》(1996)第六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如果证明存在影响仲裁庭、仲裁程序或裁决的严重违规行为,法院可以(a)将裁决全部或部分发回仲裁庭重新仲裁,(b)撤销全部或部分裁决,或(c)宣布全部或部分裁决无效。法院不得行使其权力,撤销或宣布一项裁决的全部或部分无效,除非法院确信将有关事项发回给仲裁庭重新仲裁是不适当的。”第七十一条第三款规定:“如果裁决全部或部分发回仲裁庭重新仲裁,仲裁庭应就发回事项自法院作出裁定之日起三个月内或在法院规定的其它期限内重新作出裁决。”由此可见,英国法下,重新仲裁制度的特点是:第一,法院对是否启动重新仲裁享有自由裁量权;第二,原则上,法院应优先适用重新仲裁这一措施,只有在重新仲裁不适当的情况下,方可下令撤销裁决或宣布裁决无效;第三,重新仲裁裁决需在法院规定的期限内作出,以保证仲裁程序的高效进行。
2.我国关于重新仲裁的法律规定
我国仲裁法(2017修正)第六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撤销裁决的申请后,认为可以由仲裁庭重新仲裁的,通知仲裁庭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仲裁,并裁定中止撤销程序。仲裁庭拒绝重新仲裁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恢复撤销程序”。从前述规定看,我国法律将重新仲裁视为撤销仲裁裁决的替代性制度。在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案件中,人民法院对于是否启动重新仲裁享有自由裁量权。但是,前述规定并没有明确重新仲裁的事由或范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2006)(以下简称“《仲裁法司法解释》”)第二十一条规定了国内仲裁裁决进行重新仲裁的事由。该条规定:“当事人申请撤销国内仲裁裁决的案件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照仲裁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通知仲裁庭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仲裁:(一)仲裁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二)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在通知中说明要求重新仲裁的具体理由。”从本条内容来看,本条未涉及涉外仲裁案件,也未规定重新仲裁的审理范围、原裁决的效力、重新仲裁进行的程序等内容。
重新仲裁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起到节约仲裁资源、尽早解决纠纷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关于重新仲裁的相关法律规定不够完善,这一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得到适用的比例较低。环中争议解决团队呼吁“鉴于重新仲裁的前述优势,重新仲裁制度应当被赋予更多的分量”。而近两年我们注意到,人民法院适用重新仲裁制度的情况越来越多,本典型案例正是其中的典范。最高法公布本典型案例,体现了其鼓励采用重新仲裁制度的价值导向,有助于重新仲裁制度的广泛适用,有助于高效和低成本地解决纠纷,是法律的社会效果在仲裁司法审查案件中的体现。
3、我国重新仲裁制度存在的法律问题
尽管重新仲裁制度有其优势,但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有待完善,一些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可能会因为缺乏明确的指引而无所适从。在实践中,常见的疑问有:
(1)涉外仲裁中法院能否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
从《仲裁法司法解释》第二十一条的内容来看,该条仅适用于国内仲裁案件。不过,仲裁法第六十五条规定:“涉外经济贸易、运输和海事中发生的纠纷的仲裁,适用本章规定。本章没有规定的,适用本法其他有关规定。”根据该规定,涉外仲裁中也可以参照适用重新仲裁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第二次全国涉外商事海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法发〔2005〕26号)第七条规定:“对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条规定情形的涉外仲裁裁决,人民法院可以视情况通知仲裁庭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仲裁。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的,应裁定中止撤销程序;仲裁庭在指定的期限内开始重新仲裁的,应裁定终止撤销程序;仲裁庭拒绝重新仲裁或者未在指定的期限内重新仲裁的,应通知或裁定恢复撤销程序。对仲裁庭重新仲裁作出的裁决有异议的,有关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撤销。”
(2)重新仲裁的事由是什么?
重新仲裁的事由是否仅局限于《仲裁法司法解释》第二十一条规定的 “仲裁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和“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这两种情形呢?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在最高法[2005]民四他字第7号复函中,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认为应当重新仲裁的原因是,仲裁庭未完全遵守仲裁规则中关于答辩期的规定。这并非上述两项情形之一。从该复函中关于“本案仲裁中存在的程序瑕疵尚未严重到必须以撤销裁决的方式来对当事人予救济的程度,该程序瑕疵可以通过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的方式予以弥补”的精神来看,重新仲裁的事由是可以通过重新仲裁方式予以弥补的瑕疵,并不限于《仲裁法司法解释》第二十一条规定的两种情形。
实务中法院通知重新仲裁的理由包括超裁、仲裁庭组成违反法定程序、仲裁程序违反法定程序、隐瞒证据等,甚至还有部分案件未明确理由。
由此可见,《仲裁法司法解释》第二十一条中列举的事由并非穷尽式列举,我国法院对于重新仲裁事由的自由裁量权还是较大的。
(3)重新仲裁是否应由原仲裁庭来审理?
根据仲裁法(2017修正)第六十一条和《仲裁法司法解释》第二十一条的规定,法院应当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但重新仲裁是否仍应由原仲裁庭来审理呢?法律规定在这一问题上并不明确,这也导致了实务中的困惑和争议。
部分仲裁规则会对这一问题作出规定,但规定的情况也各不一致。《深圳国际仲裁院仲裁规则》(2022修正)第五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有管辖权的法院按照法律规定通知重新仲裁的,案件由原仲裁庭审理。原仲裁庭组成人员由于回避、主动退出或者其他特定原因不能履行职责的,按照本规则第三十四条的规定替换仲裁员。”《九江仲裁委员会仲裁暂行规则》(2020版)第七十五条则规定:“人民法院要求仲裁庭重新仲裁的案件,仲裁庭认为应当重新仲裁的,按照本规则的规定进行仲裁;认为不应当重新仲裁的,应向本会提交书面理由,由本会函告人民法院。重新仲裁的案件,应当另行组成仲裁庭审理,本会不再收取仲裁费”。
环中争议解决团队认为,根据仲裁法和《仲裁法司法解释》的前述规定,合理的理解是,重新仲裁应由原仲裁庭进行审理。但是,如果重新仲裁的理由是仲裁庭组庭违反法定程序或者仲裁员的不当言行的,再由原仲裁庭来审理案件就似有不当,组成新仲裁庭进行审理更为妥当。
(4)重新仲裁的审理范围是什么?
重新仲裁制度设立的目的在于给仲裁庭纠正自身错误裁决瑕疵的机会,以减少裁决被撤销的可能。因此,人民法院通知中所载具体理由通常被理解为仲裁庭重新仲裁的审理范围。
(5)重新仲裁中是否可以提出仲裁协议无效?
在最高法公布的指导案例中,最高法明确:“案件虽进入重新仲裁程序,但仍为同一纠纷,当事人接受仲裁庭管辖的行为在重新仲裁过程中具有效力,其无权在重新仲裁首次开庭前提出确认仲裁协议效力的申请。”尽管从实体上来看,重新仲裁可能否定之前的仲裁裁决,但启动重新仲裁从未中断原仲裁程序的延续性,这一点对于规范当前我国重新仲裁制度秩序显然大有裨益。
(6)重新仲裁程序应如何开展?
我国重新仲裁制度至今仍未能形成统一、稳定的制度规范。此外,关于具体案件进入重新仲裁程序后应当如何开展,各仲裁委员会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举例来说,《太原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2021年版)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重新仲裁的案件,具体仲裁程序由仲裁庭决定。当事人没有提出新的事实、新的证据的,仲裁庭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可书面审理”;《广州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2021年版)第九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仲裁法的规定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仲裁庭同意的,审理程序全部重新进行”;《深圳国际仲裁院仲裁规则》(2022修正)第五十五条第二款则规定:“重新仲裁的案件,具体仲裁程序由仲裁庭决定。”
各仲裁机构对重新仲裁程序的规定迥异,增加了该制度在具体适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通常认为,重新仲裁程序仅是原有程序的延伸,其仲裁庭纠正自身错误裁决瑕疵的工具,重新仲裁不同于二审,进入重新仲裁程序并不意味着案件要推倒重来。因此,环中争议解决团队认为,重新仲裁的程序应以弥补瑕疵为目的,是否需要全部重新进行,还是仅进行一部分,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重新仲裁的事由),由仲裁庭询问双方意见后决定,更为妥当。
(7)重新仲裁后原裁决是否仍然有效?
重新仲裁启动后,原裁决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主要存在三种观点,分别是:原裁决有效、原裁决无效、原裁决效力待定。在前述文章分析的案件中,香港法院同意执行原裁决的核心理由之一即是重新仲裁后的裁决仅就“证据问题”替换了原裁决的内容,原裁决的结果与效果并未受到任何影响。
对于这一问题,我国现行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仍然没有定论。在我国现行立法模式下,最高法指导案例所阐述的观点而言,效力待定论似乎更具合理性。
4.总结
目前,我国重新仲裁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因相关立法过于笼统,加上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的认识偏差,即便历经数十年探索,实践中关于重新仲裁的做法依旧难以统一。尽管如此,重新仲裁制度仍有其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于保障仲裁权力公正行使的同时,尽可能地提高了纠纷解决效率,维护了仲裁庭权威,与此同时也彰显了法院对当事人意思自治以及一裁终局原则的尊重。期待我国仲裁法修订过程中,对于重新仲裁制度作出更为清晰明了的规定,让这一制度更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案例10
明确为赌博提供资金而产生的债务属于非法债务 依法维护公序良俗
——王某与李某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案
【基本案情】
2022年1月,李某以其与王某签订的《借款合同》为依据向某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王某还款100万元。2022年8月,某仲裁委员会作出裁决:王某向李某偿还借款本金及利息。王某主张仲裁庭忽视案涉借款系为赌博提供资金的事实,其将本案定性为单纯的民间借贷,违背了公序良俗原则,请求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撤销上述仲裁裁决。
【裁判结果】
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从案涉借款资金流向来看,李某妹妹李某某先将款项转给李某,李某再将款项转给王某,王某又将款项转给李某某用于购买赌币,从本案证据看,李某对其妹李某某在澳门所从事的放贷赌博抽成职业应该知晓,故应当认定案涉100万元实际是李某某向王某提供的用于赌博的赌资。李某主张王某向其借款100万元的事实不符合常理,亦不符合双方经济往来的交易习惯,其所主张的正当借款基础事实不存在。鉴于各方均明知借款用途为赌博,而赌博行为系违反内地公序良俗的行为,案涉款项依法不应受法律保护。据此,该院裁定撤销某仲裁委员会作出的上述仲裁裁决。
【典型意义】
司法实践中,出借人为借款人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提供民间借贷的情形时有发生,且出借人和借款人均明知或应知借款用作赌资、毒资等,此类借贷行为属于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五十八条第三款规定:“人民法院认定该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裁定撤销。”人民法院依据该条规定,明确了公序良俗原则在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案件中的适用规则,依法撤销案涉仲裁裁决。本案系人民法院依法维护公序良俗、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案例。
【案号】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2023)黔01民特54号
【环中观察】
一、何为“违反公共利益”
仲裁裁决不得违背社会公共利益,基本属于国际共识。《纽约公约》及部分缔约国将其称为“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纽约公约》第五条第二款规定,“倘声请承认及执行地所在国之主管机构认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亦得拒不承认及执行公断裁决:……(乙)承认或执行裁决有违该国公共政策者。”我国法律中的“公共利益”与《纽约公约》中的“公共政策”,虽然表述不同,但基本可作相同理解。
根据我国仲裁法的规定,违反公共利益是撤销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事由之一。
公共利益这一概念虽然在我国立法中频繁出现,但一直未形成清晰,明确的定义。《新民事诉讼法理解适用与实务指南》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了如下解读:“所谓社会公共利益,就是法理上通常所说的公共利益,它是指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公共利益范畴的核心内容就是其公共性,基本内涵是指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从私人利益中抽象出来能够满足共同体中全体或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经由公共程序并以政府为主导所实现的公共价值。”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申请人Castel Electronics Pty Ltd.申请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一案请示的复函》中指出:“关于《纽约公约》第5条第2款第(乙)项规定的违反公共政策情形,应当理解为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将导致违反我国法律基本原则、侵犯我国国家主权、危害社会公共安全、违反善良风俗等足以危及我国根本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海口中院不予承认和执行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仲裁裁决请示的复函》中指出:“对于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强制性规定的违反,并不当然构成对我国公共政策的违反。”
尽管有前述的指导性解读和案例,在现实中,“违背公共利益”原则的把控难度仍然很高,人民法院对该理由的适用也是非常谨慎。根据2018年1月1日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仲裁司法审查案件报核问题的有关规定》第三条第(二)款之规定,以违背社会公共利益为由不予执行或者撤销我国内地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需要逐级上报至最高法审核。在此之前,仅涉外和涉港澳台裁决的撤销与不予执行,需要逐级上报至最高法。这表明最高法对于在仲裁司法审查案件中适用“违背公共利益”的态度趋于谨慎。
二、何种类型的仲裁裁决可能被视为“违反公共利益”
《中国司法审查案例精析》的前述文章,以及环中争议解决团队于2022年9月16日发布的《仲裁司法审查中“公共政策”的内涵与适用(下) 》中对我国司法实践中的情况也进行了梳理。
从该等梳理来看,我国法院主要基于以下理由认定仲裁裁决违反公共政策:
第一,裁决违反中国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第二,执行裁决将损害国家利益,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第三,执行裁决将危及公共安全;
第四,执行裁决将损害部分社会公众群体的利益;
第五,执行仲裁裁决将扰乱金融秩序;
第六,执行香港仲裁裁决与内地已生效裁定相冲突。
除此之外,本典型案件中,法院认为违反公序良俗亦属于违背公共利益的情形。这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申请人Castel Electronics Pty Ltd.申请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一案请示的复函》中的“违反善良风俗”的规定也是一致的。
(文章为北京市环中律师事务所争议解决团队对十个仲裁司法审查典型案例的观察意见,不代表本网立场)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