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是国际通行的纠纷解决方式,也是我国多元化解纠纷机制的重要一元。国际仲裁因其高度契约性、自治性和准司法性长期以来备受国际商事主体青睐,已成为解决跨境贸易与投资纠纷的首选方式。中国贸促会一直是推动中国仲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附设的贸仲委是中国最早设立的涉外仲裁机构。
依法公平公正处理当事人争议,是贸仲委业务发展的重要基础。《报告》显示,2023年贸仲委仲裁案件量质齐升,新受理案件5237件,同比增长28.17%,争议金额人民币1510.23亿元(以下币种均为人民币),同比增长19.01%,连续六年破千亿元大关,个案平均争议金额2883.77万元,案件数量和标的额均创历史新高。案件国际化程度持续提升。案件涉及88个国家和地区,当事人来自71个国家和地区。双方均为境外当事人的国际案件62件。2023年首次实现“一带一路”案件国别基本全覆盖。案件程序复杂多样。涉及多方当事人案件1072宗,占总受案量20.5%;涉及多份合同案件906宗,占总受案量17.3%;涉及追加当事人程序案件65件,合并仲裁案件64件。审理方式灵活高效。贸仲委仲裁庭结合案情采用大陆法系、英美法系方式审理案件,结合具体案件情形,灵活采用不同审理方式,依法保证仲裁程序公平正当,及时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案件争议类型新颖多元。针对出现的新类型争议,进一步规范案件分类管理,其中建设工程、知识产权、金融等热点领域案件增幅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新类型案件还呈现出新型金融争议复杂疑难、案件数量持续增长,能源类案件保持增长态势,知识产权类案件比重增加,ESG等新兴领域纠纷进入视野等诸多特点。
贸仲委长期致力于促进国际商事仲裁发展,聚力探索创新,铸就了中国仲裁的国际公信力,积极打造面向全球的国际仲裁服务高地。为适应新形势下仲裁工作发展,满足国内外当事人争议解决需求,贸仲委历时两年开展仲裁规则修订工作。修订后的《仲裁规则》于今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规则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吸收国际仲裁最新成果,创新仲裁制度,不断增强仲裁的自治性、灵活性、公平性、高效性、便利性和透明度,切实满足当事人需要。新规则修订涉及30多项内容,主要包括完善仲裁庭自裁管辖制度,明确协商、调解前置程序不影响当事人提起仲裁申请,完善保全措施,增加首席仲裁员产生方式,明确贸仲委《证据指引》在仲裁程序中的适用等。
在强化队伍建设和监督管理方面,贸仲委进一步扩大多元化纠纷领域专家队伍,不断提升调解员队伍、建设工程争议评审专家队伍的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在大力推进数字机构建设方面,贸仲委以数字技术推动仲裁服务升级。改进网上立案系统,全年网上立案1804件,同比增长34.63%,占总立案量超三分之一。完善信息化办案系统,新增全线上审批、全线上程序流转、总分会一体化管理等100多项功能。完成APP功能优化、线上办公系统升级等19个项目。
刚刚过去的2023年,贸仲委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扩大仲裁服务新领域。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成功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仲裁机构高端论坛,并在与40余家国内外主要仲裁机构共同达成《“一带一路”仲裁机构北京联合宣言》《合作机制》的基础上,牵头40家合作方发布《“一带一路”仲裁机构法律查明合作机制》。
推进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收获新成果。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首次中国—中亚仲裁论坛,聚焦中国—中亚国际仲裁新发展等主题进行研讨。在乌鲁木齐市设立贸仲委中亚庭审中心,积极打造区域仲裁服务新高地。
织密服务企业网取得新成效。一年来,贸仲委以“走进企业、走进行业、走进律所、走进校园”活动为抓手,赴全国多地重点企业、行业协会等调研座谈200余次,深入了解市场主体需求,提升企业运用仲裁防范风险能力。参与举办2023全球工商法治大会,并在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链博会等国家级展会上设立展位并提供全链条、一站式、国际化商事法律服务。
围绕知识产权强国战略践行新担当。在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首日成功举办知识产权争议解决论坛,发布《中国国际知识产权仲裁年度报告(2022)》,通过跟进国内外知识产权立法研究动态,系统总结知识产权仲裁热点难点问题,为我国知识产权仲裁发展提出有益建议。该报告是国内首部聚焦国际知识产权仲裁的研究报告,对于促进知识产权宣传和法治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知识产权仲裁领域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贸仲委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展现中国仲裁新活力。成功举办中国仲裁周,活动亮点纷呈。本届仲裁周是以北京为主场的中国仲裁年度品牌活动,在全球37个城市同期举办了76场研讨会,联合国贸法会等数十家境外机构和400余家国内外单位深度参与,中外仲裁法律专家应邀云集,上千万人次踊跃参加。仲裁周品牌活动包括中国仲裁高峰论坛暨第三届“一带一路”仲裁机构高端论坛、新版《仲裁规则》暨《中国国际商事仲裁年度报告》新闻发布会、唐厚志大讲堂、中国青年仲裁论坛、金砖国家仲裁论坛等经典活动,境外共同举办的葡语系国家投资诉讼仲裁研讨会、欧洲绿色政策对商业战略和仲裁影响研讨会、环境、社会与治理(ESG)对国际商事仲裁新挑战研讨会等活动亦丰富多彩。作为中国仲裁周期间最高规格的盛会,本届中国仲裁高峰论坛以“直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的国际仲裁”为主题,聚焦多元争议解决机制新发展、国际仲裁变革新趋势等前沿热点问题。
国际交流合作成效显著、更具活力。在已与80余家国际仲裁机构及组织签署合作协议的基础上,与马德里国际仲裁中心、智中商会、亚洲国际仲裁中心等7家国际仲裁机构或组织签署或更新合作协议。
深度参与全球仲裁治理、主动作为。作为联合国贸法会观察员,派员参加仲裁与调解、投资争端解决、电子商务3个工作组规则制定会议7次,围绕国际仲裁预先驳回、初步裁定、审裁、国际投资争端调解、仲裁员行为守则等议题向联合国贸法会书面反馈意见并得到考虑和采纳。担任亚洲域名争议解决中心主席,组织召开亚洲域名争议解决中心年会等活动,积极参与国际互联网治理。
贸仲委2023年在促进涉外仲裁人才培养和智库建设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涉外法治建设开创新局面。第二十一届“贸仲杯”商事辩论赛吸引了来自英国、荷兰和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地区等97支代表队1000余名选手参赛,共209场比赛,参赛队数、人数及比赛场次数再创新高。第四届“贸仲杯”国际投资仲裁赛吸引了38支高校队伍、80余名中外仲裁员参与,成为国际投资仲裁领域具有引领性、标杆性的高校学生竞赛。
举办国际投资仲裁论坛,推进政产学协同发展和产教融合创新,加快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教育部办公厅和中央依法治国办秘书局批准贸仲委及其分会与7所知名高校共同建设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贸仲委成为与高校共建基地获批最多的实务部门;与近20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围绕国际仲裁硕士项目、涉外律师硕士项目开设联合培养专项课程;举办司法部涉外律师人才高级研修班专题培训,百余名涉外业务律师参加,推进高端涉外复合型人才培养。
为立法修法积极建言献策。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仲裁法》修法进程,累计向司法部、全国政协等提供5万余字的修法建议。向全国人大等相关部委或行业协会提供《民事诉讼法》《金融稳定法》《商标法》《外国国家豁免法》等各类立法修法或指引性文件建议和意见10余份。围绕新形势下推动仲裁健康发展等课题,向全国政协、最高法院、司法部提供4份专业研究报告。
扎实推进涉外仲裁法治研究。完成《中国国际商事仲裁年度报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研究》等课题研究及书刊出版,总结展现中国国际仲裁发展成果与现状,为“走出去”企业防范法律风险提供有价值的实务参考。
踔厉奋发新征程,笃行不怠向未来。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报告》指出,贸仲委将以打造国际一流仲裁机构为目标,深化仲裁制度改革,推动仲裁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提供高标准、高水平、国际化的仲裁服务,保证仲裁独立公正高效,不断提高仲裁公信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一是推动国际仲裁中心建设,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我国大力推进国际仲裁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为契机,保持仲裁服务的先进性、领先性,紧抓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发展机遇,围绕国际国内双循环双促进,不断提升服务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竞争力、影响力,助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二是夯实事业发展基础,提供高质量仲裁服务。继续深化仲裁改革,强化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仲裁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案件管理质效,优化业务流程,加快智慧争议解决平台及数字机构建设。发挥新规则先进制度优势,加强前沿仲裁实务研究,满足多样化争议解决需求。加强仲裁员队伍常态化监督管理,推动秘书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确保廉洁公正依法办案。
三是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大力开展涉外仲裁培训和研讨活动,加快培养一批具有过硬专业素质、熟悉国际规则、德法兼修的专业人才。扩大“贸仲杯”品牌影响力,提高青年学子国际仲裁实战能力和水平。深化境内外高校涉外法治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厚植涉外法治建设后备力量。加强国际仲裁年度报告研究,贡献高质量智力成果。
四是增进国际仲裁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国际仲裁发展。继续办好中国仲裁周、中国仲裁高峰论坛等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搭建中国—中东—非洲仲裁论坛等高水平国际仲裁研讨平台,加强与联合国贸法会等国际组织交流,深度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广泛开展国际仲裁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国际仲裁在解决国际经贸争议和促进国际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面向未来,贸仲委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向现代化、国际化仲裁机构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在奋进新时代新征程上,擘画仲裁事业发展的新华章。
编辑: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