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洁 徐伟伦
正在进行的北京两会中,来自首都司法行政系统的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北京市人大代表、马慧娟律师对建设北京国际仲裁中心和完善京津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制度这两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北京尚无专门地方立法推动北京国际仲裁中心建设,国际仲裁中心建设的支持服务保障举措也亟需明确。”马慧娟建议,应推动北京国际仲裁中心建设的地方立法,建立与国际通行实践一致的涉外仲裁程序制度,采纳与国际接轨的仲裁程序规则,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和仲裁庭的独立裁判权,便利外国当事人选择其熟悉的程序解决纠纷。同时,应建立服务保障体系、打造高端实体专业平台,支持和支撑国际仲裁中心建设,包括对仲裁机构、仲裁员报酬等给予税收优惠,为参与国际仲裁的各方主体提供方便的跨境金融服务,提供口岸签证和出入境证件办理的便利;在涉外法律资源聚集的核心区域,免费(或给予优惠租金条件)提供专门场地作为该服务平台办公使用,并打造“国际聚集型友好服务平台”,吸引国际知名争议解决机构入驻,从而形成行业聚集效应。
此外,马慧娟建议,应充分发挥仲裁行业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中的作用,建立在京知识产权诉讼、仲裁和调解的机构联盟,形成鼓励科技创新的争议解决支撑体系,使仲裁更好地服务科创企业的现实需求。
关于京津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制度,马慧娟认为,当前京津冀三地虽达成执法协同的合作意向,但仍缺乏有效的执法协同机制;针对具有跨地域性、流动性特点的违法行为,处理时还存在执法证据交换和互认、执法及时性等难题;跨区域协作很可能面临不同区域法规的立法差异甚至冲突。
对此,马慧娟建议,应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京津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协同机制,设立联席工作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定和完善协同工作的具体方案;京津冀三地可成立相关法规修订委员会,对城市管理相关法规进行全面审查和修订,确保法规之间的协调一致,进一步提高执法效率及执法力度;通过协同合作,制定跨区域的统一执法标准,确保相同违法行为在不同区域采取的执法措施相同。
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