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武汉国际仲裁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该中心是经司法部备案,在湖北省司法厅注册的一家以涉外仲裁为核心业务的仲裁机构,和武汉仲裁委员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
武汉仲裁委员会(简称:武仲)负责人介绍:成立武汉国际仲裁中心,一是服务武汉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的需要;二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武仲也积累了丰富的涉外仲裁的实践经验;三是在全国涉外仲裁领域,武汉已形成了华中区域中心的口碑。
武汉国际仲裁中心的办公地点设在范湖CBD富强国际大厦。这里是武汉仲裁委员会第四个办公地点,交通便利,具备一流的办公设施和工作环境。
办公位置的变迁,见证了武仲25年发展的“由小变大”。“1997年我们成立时,租用了一处800平方米的地方办公,全年受案数仅17件,案件标的额仅为0.13亿元。到了2021年,全年的受案数14577件,标的额151.35亿元,在全国270家仲裁机构中分别排名第五和第十。”武仲相关负责人介绍,初创时期,主要以推行仲裁法律制度为主。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武仲人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一线宣传,武仲知名度直线上升,受案量稳步增长,始终保持在全国前列。
之后,武仲逐渐将注意力转向内部规范化上,首先抓的就是办案质量。成效得到了当事人一致认可。
在武汉的某大型央企与武仲接触已超过20年,其法律事务部负责人表示,“历经了一个从最初接触到了解、熟悉、最后认可的过程,我们对武仲的评价可以概括为4个词:公正、廉洁、专业、高效。近3年来,我公司在武仲的10余起案件,标的额总计数十亿元,无论裁决结果是胜是负,我们都非常服气。”据统计,武仲历年来裁决正确率在99%以上,2021年更是实现“零”撤销、“零”不予执行,公信力不断提升。
武仲取得的成绩获得了业内外的一致好评,先后获得公信力“全国十佳仲裁机构”和“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同时,武仲紧紧抓住“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机遇,坚持国际化发展,服务“一带一路”,逐步发挥国际仲裁体系下中国仲裁的主场优势,建设区域国际仲裁高地,努力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目标,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 持续发展
专业化、国际化不断升级
2005年,武仲设立国际仲裁院,负责涉外仲裁市场的拓展和涉外仲裁案件的办理。为了更好地服务湖北自贸区建设,2018年,国际仲裁院搬到了光谷,并吸收国际商事仲裁发展的最新举措,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示范仲裁规则》。
截至2021年12月,武仲共办理涉外案件近500件,标的额人民币40.74亿元,案件当事人遍布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印度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作为《纽约公约》的缔约国,武仲作出的裁决均能在世界168个缔约国和地区的法院得到承认和执行。
“相对上海、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这份成绩虽不出色,但能反映出我们走国际化道路的决心,”武仲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国家与地方宏观政策的支持、商事主体对仲裁认可度和接受度的提高,武汉未来将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的中心,“我们只有不断加强专业的涉外仲裁能力建设,才能不辱使命”。
为此,武仲积极吸纳储备涉外仲裁专家人才。目前,1149名仲裁员中,有涉外仲裁能力的仲裁员392人,占比34%。近五年来,出版和发表涉外法律服务领域有关理论和著作357篇,为涉外仲裁开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案件管理服务上,武仲重视仲裁秘书在协助仲裁庭推进案件程序方面的积极作用。目前拥有能够服务涉外仲裁案件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50余人,均毕业于国内外著名高校法学专业,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27人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同时,以“走出去、请进来、深合作”的战略,开展一系列的对外合作和交流。
先后调研走访国际商会仲裁院、美国仲裁协会、伦敦国际仲裁院、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等国际知名仲裁机构,学习案件管理、宣传拓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
与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等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在仲裁员推荐、秘书人员培训、协助送达及联合调解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
参与组建武汉东湖高新区(武汉自贸片区)进出口企业服务联盟,举办东湖国际法律论坛,华中地区首届“武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比赛等。
武仲的专家、规则等逐步与国际接轨,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 围绕大局
率先设立“一带一路”(中国)仲裁院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武仲敏锐抓住机遇,2016年10月在全国率先发起设立“一带一路”(中国)仲裁院,以“中国主场”为战略目标,以“走出去”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逐步实施国际仲裁合作平台建设。
“一带一路”(中国)仲裁院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引了一大批精通建设工程并熟练掌握本国法的专家积极参与。组建了由5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仲裁员队伍包括央企的总法律顾问、资深的专业律师、高校法学学者等。
举办了一系列的会议、讲座、培训及经验交流会,成果丰硕。调研和走访,帮助“走出去”企业准确地分析风险、识别风险、管理风险和规避风险。
自成立以来,该院受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商事纠纷几十件,标的额20多亿元,争议所涉项目涉及冰岛、利比亚、马来西亚、科威特、尼加拉瓜、印度、安哥拉、马达加斯加等国家,案件类型包括建设工程、航空、金融等行业领域。
该院还收集涉及“一带一路”国内仲裁案例,形成《“一带一路”仲裁案件十大法律问题分析》专题研究报告,出版极具实务操作性的系列法律丛书,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了专业化的法律服务指引。
不仅维护了“走出去”企业合法权益,也增强了中国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的竞争力,提升了法律服务国际话语权。
■ 创新服务
多元、高效化解涉外纠纷
近年来,武仲还积极探索推进国际商事纠纷的多元化解,加大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成立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将诉讼、调解、仲裁等多元解纷方式有机衔接,形成了“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不断传播中国特色的仲裁。
武仲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仲裁+调解”双轨运作模式,不论是否订有仲裁条款,当事人均可以向中心申请调解。若调解成功,可转入仲裁程序进行确认或司法确认,赋予调解结果以强制执行力;若调解不成,将引导当事人在自愿前提下进入仲裁程序,由仲裁庭依法审理,作出裁决。
“调解不成的情况下,除了仲裁程序,当事人也可以选择通过诉讼解决,我们会以多种渠道保障当事人‘案结事了’。”武仲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该中心,调解与仲裁、诉讼无缝衔接成为可能,“一站式”多元解纷渠道得以畅通。据统计,2021年以来,通过多元解纷方式成功调解案件968件,标的额达51.75亿元。
此外,武仲的信息化建设也很“吸睛”。为了降低当事人解决纠纷的成本,更高效地解决纠纷,自2015年以来,武仲开启“互联网+仲裁”的探索。开发研制、建设了功能较为完备的武仲网上仲裁云平台(简称“武仲云”平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在线身份认证、手机App移动立案、在线送达、电子存证、电子送达、在线审理、在线流程管理等功能,促进仲裁服务质效的双提升。特别是将武仲率先运用并获得“仲裁公信力十大创新奖”的“确认仲裁”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最快一天即可解决纠纷,为当事人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
2022年7月,全国首家军事后勤保障领域的专业仲裁院——武汉仲裁委融勤仲裁院挂牌成立,推动军事后勤领域法律服务需求落实落地。在文化和旅游部与司法部的支持下,全国首家旅游投诉调解线上仲裁中心——湖北省旅游投诉调解线上仲裁中心揭牌,依法依规对旅游纠纷案件进行调解、仲裁,力争为全国旅游调解仲裁线上衔接工作提供经验。
■ 蓄势待发
打造区域国际仲裁中心
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居世界前列,正处在从经贸大国向经贸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一带一路”倡议之下,我国企业“走出去”显著加快,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程度不断加深,遭遇的涉外商事纠纷持续增多。广大企业和法律界期盼尽快将我国建设成为国际仲裁中心。
据悉,“武汉国际仲裁中心”机构名称通过湖北省司法厅登记审批,并经司法部备案,将于2022年8月18日正式挂牌。
“武汉国际仲裁中心挂牌是一个好消息,标志着‘武汉仲裁’品牌专业化、国际化进入了全新阶段。”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黄进表示,对于武仲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仲裁目的地,他一直非常期待。
黄进介绍,武汉作为九省通衢之地,有深厚悠远的法学理论支撑与源源不断的法学人才储备,武仲自身发展和涉外业务基础好,符合区域国际仲裁中心的培育条件。并且武汉正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其体现在商事仲裁领域上的,正是打造“武汉仲裁”的国际品牌,构建区域国际仲裁中心。
“是认可,也是挑战”,对此,武仲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武仲还将持续在制度层面提升仲裁员队伍专业水平、加强行业自律,提高仲裁公信力;在业务层面坚持面向全球,完善仲裁规则,促进行业交流;在推广层面加强对外宣传,通过各种专业论坛、研讨会提升仲裁影响力。并合理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创新案件管理模式,为国内外当事人提供公正、专业、高效、便捷的“一站式”争议解决服务。
区域仲裁国际化还需要协同发展。近年来,武仲围绕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仲裁服务升级,不断发挥中部仲裁领军作用,牵头组建长江经济带远程庭审合作联盟,签订《长江中游城市群仲裁协作备忘录》,在“仲裁调解合作”“仲裁程序互助”“仲裁庭审协同”等方面推动仲裁区域协同发展。召开仲裁服务武汉城市圈发展座谈会,确定了共建、共商、共享的协作机制,制定了《关于服务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打造仲裁服务新高地工作方案》,今年将设立天门分会。
■ 推进国际仲裁中心建设 提升区域发展“软实力”
固根本,利长远。法治,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优化营商环境的根本保障,是护航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仲裁属于高端公共法律服务,以其自愿、独立、中立、保密、高效等特点,成为国际上最受欢迎和最为有效的商事争议解决方式。国际仲裁实践表明,建设国际仲裁中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优化营商环境最有显示度的举措之一。”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黄进称,提升国际仲裁服务行业水平、打造国际仲裁中心,对于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意义重大。
他介绍,《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和中央两办印发的《关于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的若干意见》,要求不断提高仲裁服务国家全面开放和发展战略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知名度、话语权和影响力。这表明随着经济贸易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入,发展国际仲裁事业、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国际仲裁中心,已成为我国涉外法治工作和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环节。
打造国际仲裁中心能为区域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并能带动法律服务行业整体发展,吸引国际人才汇聚,为当事人提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端法律服务。也有助于我国增强对国际经贸通行规则的话语权,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更深层次地参与塑造国际经贸体系。
编辑: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