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为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贡献司法力量
访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太平
发布时间:2022-12-20 16:14 星期二
来源:法治参考

  本刊记者 胡新桥 刘志月

  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法治化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湖北武汉法院深刻把握新时代营商环境建设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瞄准需求练内功,立足本职优环境,守正创新提效能,延伸职能聚合力,为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贡献司法力量,得到市场主体广泛认可,多项创新举措被复制和推广。

  近日,本刊记者就武汉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特色做法、创新举措、实践成效等问题,专访了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太平。

  本刊记者: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武汉法院如何正确处理法院与市场主体的关系?

  刘太平:营商环境核心在于为企业提供公平、安全、稳定的投资和经营环境。

  首先,高站位问需问计。树牢“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始终把市场评价作为第一评价,企业感受作为第一感受,搭建法企交流平台,组织召开企业家座谈会11场,开展“法官进企业”活动,为企业提供“订单式”服务。

  其次,常态化沟通应答。坚持“企有所呼,我有所应”,建立与武汉市工商联的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设立覆盖全市的民营企业诉调服务站,加大涉企矛盾纠纷化解、风险预警、诉求办理力度。

  最后,针对性纾困解难。聚焦企业需求,对标先进一流,针对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推广十大创新举措,公开诉讼服务十项承诺,进一步规范财产保全、诉调对接等工作,完善制度机制,加强考核督导,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提高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本刊记者优化营商环境涉及面很广。武汉法院是如何结合审判职能布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

  刘太平:优化营商环境是我们不断努力的远大目标,需要融入到执法办案每个细节中去。

  在整体布局上,武汉法院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对法院工作的新要求,将司法保障企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以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为目标,明确重点任务,完善工作制度,接续升级优化举措。今年以来,武汉两级法院扎实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持续深化年活动,坚持“小切口、微创新”,精准服务市场需求,培育出一批实用性强的制度成果和创新举措,全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4.0版。

  在微观实践上,武汉法院完善营商环境工作正负清单,制定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处理办法、督促检查工作规则等,打造“发现问题——曝光问题——整改通报——追责问责——年底考核”的闭环督查模式,开展营商环境建设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专项检查等活动,督促干警知责明责、履责尽责。建立法治化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制度,从民营企业家、执法监督员、律师等群体中聘请监督员,让监督成为营商环境助推器。

  本刊记者:谈及营商环境,很多市场主体迫切需要的是平等保护。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中,武汉法院会把握哪些基本原则?

  刘太平:武汉两级法院树牢“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秉持“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建设者、案案都是营商环境试金石”意识,在“安”“专”“效”上着力,公正高效办理每一起涉企案件,让市场主体放心投资、专心经营。

  首先,以“安”为本,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严惩破坏营商环境的犯罪行为,坚决防止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让企业家安心创业。平衡保护各方合法权益,探索财产保全反担保前置和司法评估费用支付保险机制,依法慎用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性措施,减少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强化行政协议、行政允诺案件司法审查,督促行政机关守约践诺。

  其次,以“专”为要,提升产权保护效能。推进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建设,护航企业创新创造。加快金融法庭和产业法庭建设,打造华中金融审判名片。近两年,武汉法院审结各类金融商事案件8万余件,平均审理用时57天。推进破产审判专业化,成立中部地区首个破产法庭,灵活运用重整、和解、清算等手段,推动企业优胜劣汰。

  最后,以“效”为基,降低企业解纷成本。坚决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引入专业调解组织,两级法院全部进驻区域矛调中心,推动涉企纠纷快速妥善化解。抓实“高效办好一件事”,组建立案调解和快审团队,推进案件繁简分流、快审速裁。推动构建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格局,深化分段集约、繁简分流、类案集中执行新模式,完善执行正向激励机制,助力企业快速实现胜诉权益。

  本刊记者司法实践中,武汉法院是通过哪些具体举措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

  刘太平: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武汉两级法院坚持标本兼治,坚持科技创新与司法改革双轮驱动,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选准“小切口”,开展 “微创新”,确定法治化营商环境创新试点项目29个,涵盖无纸化办案、信用修复等方面,培育出一批实用性强的制度成果和创新举措,全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4.0版,加速释放便企惠企红利,切实满足各类市场主体多元司法需求。今年以来,武汉法院加强庭审记录改革等5个项目入选湖北省营商环境先行区创建试点。

  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司法保障的速度也必须快起来。武汉法院大力推广智慧诉讼,建设“一中心、六平台、十八个应用系统”,打造武汉法院诉讼网,优化网上立案、在线庭审等功能,实现纠纷化解“一站式”“零跑腿”。今年以来,武汉法院网上立案率89.35%,网上立案两日内办结率100%,电子送达率达83.46%。同时,依托在线诉讼平台全面施行“胜诉退费”新机制,由当事人“申请退”升级为人民法院“主动退、全额退、一次退”,积极构建“主动退费、实时提醒、全程监管、退催一体”的胜诉退费工作新常态。

  武汉法院还坚决落实湖北省高院创新推出的涉企经济影响评估制度。该制度是湖北法院率先推出的一项优化营商环境举措,也是被企业广泛认可的一项司法惠企创新。武汉法院落实“一案一评估、关键环节必评估”要求,将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落实在执法办案全过程,把重大复杂涉企案件纳入“四类案件”,对涉案企业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研判,作出防范处置,将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武汉中院利用经济影响评估,加大调解力度,及时解除某公司近7亿元财产保全。为确保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全覆盖无遗漏,我们还将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嵌入审判流程管理系统,实现涉企评估表一键生成、逐级审批、自动统计,评估率达99.52%。

  本刊记者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离不开齐抓共管、协同发力。在凝聚优化营商环境合力方面,武汉法院有哪些具体做法?

  刘太平: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武汉两级法院立足区域发展定位,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加强区域协作,着力营造社会各界共同缔造的浓厚氛围。

  首先,深化府院联动共建。加强与市发改委、金融等部门的对接沟通,推动营商环境涉法重点工作、关键环节顺畅运行。推动建立市区两级破产府院联动机制,联合出台信用修复、税务核销等5项政策文件,破解企业破产难题。围绕“保交房、保民生、护稳定”,主动联合政府职能部门,推动项目复工复产,保障房地产市场平稳有序。

  其次,推进区域司法协作。发挥武汉“一主引领”龙头作用,牵头推进“1+8”城市圈司法协作一体化,出台具体措施,助力湖北高质量发展。加大湖北自贸试验区司法保障力度,推动建立司法服务联动、联席会议机制,推动形成互利共赢开放环境。贯彻湘赣鄂三省法院框架协议,加强重点领域合作,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司法辐射力。

  最后,营造崇法向善风尚。发挥正面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优秀案例系列评选,定期通报营造营商环境工作情况,使营商环境建设成果被知悉、受检验、获认可。突出反面典型的警示提醒作用,发布涉企案件“红黑榜”,推动形成“办事情靠制度不靠人情,解决问题靠法治不靠关系”的社会氛围。



责任编辑:王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