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战海峰
近年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着力提升人民法庭基础建设水平和基层司法能力,结合辖区乡镇特点,不断创新便民机制,努力提高人民法庭服务群众、服务发展能力水平,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立足审判职能,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深入推进“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建立人民法庭对接乡镇企业机制,探索试行“一法官一企业”机制,各法庭法官定期走访辖区乡镇民营企业,为辖区乡镇企业、合作经营社把脉问诊,发送法律风险提示书,提示经营决策风险,帮助提升乡镇企业依法经营能力。依法审理涉“三农”领域传统纠纷、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纠纷等案件,稳妥处置涉及经济合作社、农村电商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案件522件,支持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在川河盖、兴隆坳生态农业旅游区设立巡回审判点,组建专门工作团队,因地制宜参与化解涉农业、旅游纠纷等案件22件。
二是强化便民举措,助力乡村民生改善。推动移动司法阵地建设,5个法庭在辖区偏远村落设置20个巡回审判点和诉调对接工作站,并结合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实际情况,建立“假日法庭”“午夜法庭”,灵活为群众提供网上立案、上门立案、网上缴费等服务,并开展巡回审判24场,依法对简单案件就地调解。结合人民法庭人员组成、地理区位、辖区产业发展等特点,打造法庭“亮点工程”,努力满足不同辖区人民群众差异化司法需求。如洪安法庭充分运用地处渝湘黔交界、“一脚跨三省”的区位优势,召开边区司法协作会议,将“一庭两所”矛盾纠纷联调机制拓展至边区三省五镇,切实推动边区治安联防、问题联治、矛盾联调、活动联谊、机制联建。
三是多元化解纠纷,助力乡村综合治理。在人民法庭设立“人民法院老马工作室”,探索推进法庭“乡贤工作室”与“人民法院老马工作室”深度融合,石耶、洪安法庭分别邀请辖区梅江镇“和事堂”和事佬、“边城顺顺”担任调解员,其余3个法庭均邀请当地乡贤、“族老”担任调解员。该机制运行以来,共调解案件4200余件,调解成功3100余件。在5个法庭挂牌成立“代表委员联络站”,共邀请50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入驻各法庭“代表委员联络站”。联合基层组织和民间组织定期开展法治赶场活动,根据群众的法律需求,定向精准提供普法宣传,举办相邻纠纷、婚姻家庭等主题公众开放日活动8场、法治讲座21场,现场接受群众咨询2000余人次。
四是加强普法宣传,助力乡村文化繁荣。坚持办好普法宣讲“日常课”,结合“法治副校长”“小公民法治课堂”机制,将“车载便民法庭”开进乡镇、村社、学校10余次,以鲜活案例为载体,滚动播放法治小故事,介绍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法律咨询;拍摄以司法为民为主旨的宣传片《但行前路,无问西东》,引领社会新风气新风尚。用好地方文化、法治文化“特色课”,在洪安法庭诉讼服务中心融入民族文化元素,设置“和为贵”“孝为先”调解室,打造“无讼”文化走廊,引导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