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东明
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7·30建设海洋强国重要讲话九周年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署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海洋法学会、上海政法学院、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和上海市法学会海洋法治研究会联合主办,来自国内政界、学界、企业界的150余名人士为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和完善海洋法治积极建言献策。
上海政法学院校长刘晓红表示,在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背景下,“以海强国,人海和谐”是中国海洋事业的未来方向,而海洋法治则是我们探索和开发海洋的制度保障基础。未来,涉国家海洋安全、海洋法治等议题将是本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培养国家急需法治人才的重要方向。
上海市法学会党组书记、会长崔亚东认为,当前,一个属于海洋的“蓝色经济”新时代已经来临,中国需要占据海洋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制高点,取得海洋法治建设新优势。
在主旨发言和专题发言环节,来自共同主办单位的代表以及宁波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海南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的23位专家学者围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分享了观点。
其中,中国海洋法学会会长、国际海洋法法庭原法官、大连海事大学智库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高之国提出,目前我国建设海洋强国需要完成几方面迫切任务:建设中国深海空间站;启动涉及建设海洋强国两大历史遗留问题的决策咨询研究;开展建设海洋强国与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研究。
上海市法学会海洋法治研究会会长、上海政法学院人工智能法学院院长杨华教授认为,建设海洋强国需要法治保障,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一是加快推进国内海洋法律体系建设;二是完善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长臂管辖”的海洋法律法规;三是拓展海洋执法司法国际合作,构建保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安全链。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极地与深海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薛桂芳认为,“海洋强国”战略下的法治建设应以国际法强国为目标:一是系统化国内海洋法,建立健全国内海洋法律体系;二是巩固并推进多层面、多领域海洋合作并发展蓝色伙伴关系;三是推动海洋领域的国际规则的制定进程;四是以海洋治理实践丰富和发展“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