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特约评论员 刘典
3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了今年1-2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总体来看,1-2月份,各地区各部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工业和出口较快增长,投资和消费稳步恢复,就业和物价总体稳定,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
在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之下,中国经济开年仍然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经济成绩单,也延续了2021年经济稳步恢复的良好势头。根据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128元,比上年增长9.1%。但是,国际市场波动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在此局面下,经济发展“稳字当头”,巩固经济恢复态势,保证基本盘稳定是经济工作的关键性任务。同时,也要“稳中求进”,加强创新驱动,打造有利于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当下,工业制造与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推动力。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上一年我国在第二产业的投资为167395亿元,增长11.3%,高于第一、三产业的增幅。此外,2021年以数字化的生产型服务业和基于科技创新的工业制造都迎来了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2%;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7.2%。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数字技术与制造企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工业制造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极大增强工业经济韧性、弹性和质量,提升供给体系的精准性、灵活性、有效性,更充分地释放国内市场潜力、满足多元化的消费,畅通经济的国内大循环,成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另一方面来看,区域经济的稳步恢复与关键城市之间的良性竞争也成为刺激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心剂”。2021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分别增长了8.1%、 8.7%和增长7.4%,基本保持协调。我国共有24座城市全年GDP达到或超过一万亿元,也被称作“万亿俱乐部”,既包括基础雄厚的一线城市和直辖市,也包括具有特色产业的计划单列市,还有拥有制造业集群、对周边城市经济发挥辐射作用的超级地级市。这些万亿城市不仅具有庞大的经济体量,更具有强大的支柱产业和完善的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在区域乃至全国产业链、价值链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驱动作用,是区域资源配置、市场协调的枢纽。随着这些万亿城市对我国经济驱动和辐射作用日益凸显,以中心城市为引领、城市群和都市圈协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逐渐完善,将有利于稳定市场主体与就业,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增长。
除了市场主体的努力,宏观政策的制定也对促进经济回稳向好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驱动创新、刺激增长的政策措施,为2022年中国经济稳定发展保驾护航。一方面注重切实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特别是对制造业的投资。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着力夯实经济发展的根基。同时,国家加大已出台减税降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2021年我国全年新增减税降费约1.1万亿元;人民币普惠金融贷款余额26.5万亿元,增加5.0万亿元。这将大力支持民营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扩大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大宗工业品消费,促进我国经济走的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打造长期发展的新动能。
世界经济大潮波涛汹涌,要锚定通往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总航标”。大海行船,总会遇到逆流,动力助其前行,阻力促其强大。尽管当下国内国际环境存在多重不确定性,对我国经济增长带来考验;但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局面不会改变。未来,随着政策体系日益完善、数字技术加速赋能实体经济、区域协同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只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牢牢把握中国经济巨轮通往高质量发展的正确航向,未来经济发展将在惊涛骇浪中行稳致远。
(作者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