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北京冬奥组委法律事务部特聘专家)
国际奥委会从市场开发的角度,历来主张品牌保护,强烈反对隐性营销。我国政府和北京奥组委从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角度,一贯强调权益保障、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依法查处侵权,并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就已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国经验。
侵犯奥林匹克标志专有权行为,系为商业目的违法使用奥林匹克标志,是《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明文禁止的行为,必须依法查处。
对于侵犯奥林匹克标志专有权的行为,我国主要依靠行政执法方式解决。具体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和北京奥组委很注意区分三个层次:一是打击犯罪;二是查处侵权和其他违法行为;三是防范和制止隐性营销。
譬如,商品包装上印制北京奥运会会徽或吉祥物或奥林匹克五环图案,企业、商品、服务等广告中使用“奥运”二字或“北京2022”等字样,如果没有得到权利人许可,则都是侵权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侵权行为与公益活动混合、交织在一起,该侵权行为也仍然会被依法查处。
在奥运会赞助企业与非赞助企业联合举办商业活动,共同使用奥林匹克标志时,如果该非赞助企业没有得到奥林匹克标志权利人许可,则该非赞助企业的侵权行为将被依法查处。
依据《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相关规定,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简称(例如,奥运会、奥运)也属于奥林匹克标志。如果企业自行决定在商品包装上使用了“迎奥”二字,则需要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海关判断此处“奥”字是否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简称,此处“迎奥”二字的含义是否是迎接奥运会。
目前,在行政执法部门分工方面,自2018年机构改革,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新组建国家知识产权局,修订《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之后起,主要依靠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而依据《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第十四条,进出口货物涉嫌侵犯奥林匹克标志专有权的,则由海关依法查处。
在北京奥运会筹备、运营、善后期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海关总署分别多次印发文件,针对落实《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及相关行政执法做出具体指导,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各地海关依法及时查处侵权行为,而不是仅限于北京和京外赛场城市。
奥林匹克标志权利人当然有权通过诉讼维护自己的权益,但为了及时制止和依法查处侵犯奥林匹克标志专有权的行为,通过行政执法更有效率。
北京奥组委在存续期间,曾协助国内各地各级行政执法机关依法查处了数千起侵权案件。如果把这些案件一律改由各地各级法院审判和执行程序来解决,则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司法资源,并将迁延很长时间。
中国保护奥林匹克标志的行政执法成果,也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充分认可和社会舆论的广泛好评。
2021年9月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印发了《关于严厉打击恶意抢注相关奥林匹克运动会热词商标申请代理行为的通知》(国知办函运字〔2021〕781号)。
2021年10月1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标志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方案》(国知发保字〔2021〕26号),其中包括总体要求、重点任务、阶段安排、工作要求。
正因为有了这些充分而具体的制度保障和中国经验,我们才有足够的理由和底气相信,2022年北京冬奥及冬残奥会期间,我国各行政执法部门在打击商标恶意抢注及各类涉奥知识产权侵权问题上绝不会手软,相关涉奥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会得到强有力的贯彻执行。(作者 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