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法治网专题>>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民法典暑期公益讲座举行
发布时间:2020-08-12 05:56 星期三
来源:法治日报——法制网

法治日报通讯员 邵倩妮

近日,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民法典暑期公益讲座第四讲通过Zoom系统在线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是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叶榅平教授,主题为“民法典中的自然资源权利配置”。法学院师生和社会各界同仁近百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本场讲座中,叶教授主要围绕民法典配置自然资源权利的原则、权利体系、成就和不足以及民法典对自然资源权利发展和保护的影响五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了分享。叶教授首先阐明了民法典的颁布对我国的重大意义及民法典与自然资源权利配置的关系。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可以分为经济关系和非经济关系。调解的经济关系主要是财产关系,即调整的是人与物、财产之间的关系,自然资源作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的最重要的财产,其占有、使用和收益等社会关系自然要受民法调整。民法典对这种社会关系的调整主要是通过权利的配置来进行的,这就是民法典与自然资源权利配置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一部分,叶教授对民法典配置自然资源权利的原则进行了分析。民法典配置自然资源权利时具有区别于对一般的物进行规制时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所需要贯彻的原则亦有所特殊。民法典配置自然资源权利当遵循四大原则:公有制原则(第二百零六条)、平等原则(第二百零七条)、物尽其用原则和绿色原则(第九条)。民法的主要作用除了要定分止争之外,还需要促进物尽其用,尤其要避免国有自然资源的浪费、破坏或闲置。在自然资源的具体利用过程中,还要区分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做到对自然资源的区别化利用。另外,本次《民法典》的修改在物权编和合同编中均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的相关要求,对绿色原则的落实作了一定的细化。

第二部分,叶教授就自然资源权利体系问题做了阐述,认为民法典对自然资源权利进行配置主要有三种方式,分别是通过完整性法条直接规定自然资源权利,通过授权性规范授权立法机关或国务院进行权利配置(如授权国务院规定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以及通过“引至性”规范,即民法典只对相关问题作原则性规定,具体内容由其他法律进行规定的模式,如对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海域等的规制。总体而言,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相关内容构成了民法典中的自然资源权利体系。其中,在担保物权部分,明确了自然资源用益物权可以进行抵押,这主要规定于民法典的第三百九十五条和第三百九十九条。

第三部分,叶教授分享了民法典在自然资源权利配置上的主要成就。首先民法典完善了自然资源权利体系,在物权编中明确了无居民海岛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此外,民法典中还对居住权进行了规定,落实了农地的“三权分置”,设立了土地经营权并完善了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相关规定。其次,完善了权利行使的规则,对自然资源权力行使进行了适当限制并确立了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原则,要求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行权过程中要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此外,对于涉自然资源使用权的契约自由也应当进行适当限制以避免资源浪费与生态污染。最后,民法典加强了对自然资源权利的保护。具体表现在统一了不动产登记制度,增加了“停止侵害”请求权,完善了农村土地产权保护制度、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以及权利主体制度等。

第四部分,叶教授简要点明了民法典在自然资源权利配置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行使的规则尚未得到突破,公共自然资源使用权亦未得到明确规定。

最后,叶教授简要概括了民法典对自然资源权利发展和保护的影响。一是对于自然资源法而言,当前我国需要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对与自然资源相关的各项规定进行修改;二是对自然资源的管理而言,明确了我们应当遵循权利规则,通过市场化和行政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效管理;三是对自然资源权利的发展问题而言,我们应当在民法典的引领下,对自然资源权利的主体、内容和行使做进一步完善,以改变当前部门立法色彩浓厚的现状。

责任编辑:刘一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