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5月22日,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作为与广大群众联系最为密切的法律之一,民法典草案不仅成为国内关注的焦点,也引发国际社会热议。国际舆论认为,中国对于民事权利的保护将进入全新的“民法典时代”。中国首部民法典呼之欲出,这是中国法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法治建设史上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法典出台恰逢其时
多国媒体和海内外人士指出,德国、法国等国具有全球影响的民法典,都是在民族复兴、国家崛起的关键时期制定出来的。当下的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民法典的出台恰逢其时,契合了社会主义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命题。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报道指出,民法典草案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报道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对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法规范进行系统整合、修改、编纂,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乌克兰最高拉达(议会)顾问、律师、国际问题专家安德烈·布扎罗夫说,“从我作为一个职业律师的角度看,民法典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重要意义,它将调节经济社会的所有‘碎片’、所有社会关系。但我认为,民法典在中国具有特殊的意义。”他认为,首部民法典将推动中国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水平,保证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当前,中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从法律的层面调节社会关系,必须制定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民法法律体系。民法典不仅是一部法律文件,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保障社会关系稳定和调节社会关系,以保障社会稳定和长期发展。”
古巴国家通讯社——拉丁美洲通讯社评论认为,民法典是中国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民法典草案涵盖社会、经济、生活等多个方面,对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法规范进行系统整合、修改编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色。
赞民主与法治进步
俄REGNUM通讯社在22日的报道中特别关注到,民法典草案共收到102万条意见建议。报道援引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大会发言人张业遂的话指出,此次审议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共有1260条,编纂过程中,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建议。连日来,多家俄媒聚焦民法典草案的内容及审议,盛赞中国民主与法治进步。
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法研究与教学的日本中央大学法学部教授梶田幸雄,近日就民法典草案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民法典草案写入其他国家民法典中没有作为单独规定而存在的人格权编,尤其引人关注。随着IT技术迅速发展,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成为新课题,中国民法典在规定公民人格自律权及平等权利主体相互关系上,将成为一部重要法典。此外,民法典对合同、物权、担保及不法行为等的体系化规定,对在中国开展经营活动的跨国企业明确权利、义务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梶田幸雄评价称,民法典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关键。
斯里兰卡前任总检察长维贾亚提拉卡说,民法典草案的编纂和审议既是中国民主法治进步的一种体现,也是中国加强国家治理能力的一种体现。维贾亚提拉卡也特别关注到了民法典草案中人格权独立成编,“对人格权的保护反映了中国对人权保护的高度重视,是民主法治进步的重要表现”。
立法顺应时代发展
《哈萨克斯坦实业报》撰文称,民法典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被称为“法典”的法律,体现了中国立法顺应时代发展的特点,将是中国立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俄驻华大使杰尼索夫认为,民法典将对中国人未来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安德烈·布扎罗夫也关注到,民法典是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国对民法典的编纂已持续五年时间。他认为,这体现出中国政府和立法机构的严肃态度。“从法律实践的角度看,民法典是为了保护公民的权益和提高公民福利,它的制定需要进行重要的、广泛的社会讨论,让公民充分表达意见,由专业法律人士制定,并充分吸纳公众智慧。法律没有最完美的,法律只是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是有无力的还是强力的,不能说一部法律就能解决所有社会实践问题,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安德烈·布扎罗夫认为,民法典将是中国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公民社会领域法律关系的基础,将从各方面完善和保护中国公民的个人权利,并将极大地推进依法治国。
无独有偶。对民法典的编纂等近年来中国在法治社会建设和现代治理能力构建上所取得的成绩,梶田幸雄也给予高度评价。他称赞说,中国共产党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研究依法治国及司法改革,在此基础上编纂民法典,努力实现公平、公正的司法,值得高度评价。
(参与记者:法制日报驻俄罗斯、日本、乌克兰、斯里兰卡记者 张春友 冀勇 杨军 李亚洲君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