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云南 |
【我要纠错】 | 【字体:大 默认 小】【打印】【关闭】 | ||
|
原标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云南
——云南省政协“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专题协商会小记
“自然保护地是云南最精华的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关键的区域,是美丽云南建设的底色,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价值。”5月23日,云南省政协召开“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专题协商会,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局深入协商议政。
地处中国西南的云南省,囊括了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是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生物多样性绿洲”。自1958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地以来,云南先后划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362处,初步形成了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云南省“十四五”规划更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如何走出国家公园建设的云南路径?如何构建科学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成为省政协的履职重点。4月以来,在省政协副主席何波带领下,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联合农工党云南省委会、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会,组织政协委员、专家赴普洱、西双版纳、迪庆、丽江等地深入调研,并同步开展网络议政,广泛收集素材,深入把脉问诊。
会上,委员们紧扣主题,开门见山,针对当前云南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缓慢、保护地整合优化缺乏系统性、法治保障相对薄弱等困难和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云南省很多保护区位于边疆地带、民族地区,大多数保护区的核心区都有人居住,存在一定程度的片段化、破碎化问题。”省政协常委、云南大学特聘教授段昌群建议,把自然保护功能、脱贫发展功能、边疆守护功能、民族团结功能结合起来,统筹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发展—固边”作用,为中国边疆地区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贡献云南方案。
省政协委员、西南林业大学校长郭辉军提出,设立国家公园科技创新专项,支持科研院所开展国家公园建设科技创新。同时,建立“天空地”一体化、智能化、数字化生态监测体系,提升国家公园科学管理水平。
“尽快出台《云南省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科学制定自然保护地管护成效评价标准,并实施相应的考核和奖惩机制。”省政协委员、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农工党云南省委会生态环境委员会主任陈异晖建议道。
如何夯实法治保障?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解丽平建议,制定云南自然保护地政策保障措施,精准定位本土法治人才培育及人才引进策略,加快完善全省环境资源管理机构和队伍。
“尽快明确各类自然保护地的目标和功能,出台相关法规,明确各个保护地的性质、功能,使各类保护地根据资源特点发挥其应有功能。因地制宜用好法制和科学两个指挥棒,一地一策推进保护地资源精准保护。”省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专家、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院长钟明川补充道。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协商会邀请到长期生活工作在自然保护区的委员参与,他们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建言。“应引导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和高校与自然保护区深度合作;赋予自然保护区综合行政执法权,成立自然保护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常态化开展巡察,确保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迪庆藏族自治州政协常委毛炜建议道。
“建议普洱划定范围以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太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主,留足与西双版纳历史形成的大象通道,其他原则上不纳入规划范围。”全国政协委员、普洱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何春建议。
“你们的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会后,我们将认真研究、充分吸纳。”听完委员们的建议后,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草局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作出积极回应,并通报了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省生态环境厅督察专员曹永恒表示,将充分考虑云南山区、民族、边疆、林农交错的特点,科学规划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梁旭东表示,将指导有关州市谋划一批符合国家支持方向和内容、前期工作完备的项目,加大国家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储备力度,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
副省长王显刚认真听取了委员的建议。他强调,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坚决扛起扛牢政治责任,加快创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工作重点,着力抓好巩固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科学分区管控、解决遗留问题、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工作。
“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不仅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各方面的共同责任。”省政协主席李江强调,各级政协组织要更好发挥优势和特点,围绕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长远性、深层次问题履职尽责,协助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有效施策。
责任编辑:张红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