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11个消费领域!北京专项整治应用程序

个人信息安全是网络安全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生活中,网络购物、线上支付、远程教学、刷脸识别等,早已深度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但万物互联在让我们享受数字化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扰和风险,譬如恶意软件骚扰、虚假信息满天飞、个人信息被随意采集和使用等,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隐私、财产甚至生命安全。近日,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市场监督、公安、政数、通管等多部门,以及教育、住建等多个行业主管部门,针对民生消费领域应用程序,开展了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整治行动。

当前,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得到广泛应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便利民生服务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随之而来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用户个人信息被商家过度强制收集、存储管理不当、违规使用加工等乱象频发,不仅严重侵害用户个人信息权益,更给信息泄露、非法利用等安全风险埋下隐患。然而我们通过采访发现,很多的用户对这些安全隐患并不太了解。

为切实保障市民个人信息安全,防患于未然。对此,北京市聚焦11个民生消费领域应用程序,开展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整治。

按照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各经营主体作为网络数据处理者,在利用应用程序开展经营活动的同时,也应承担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责任义务,自主或督促委托建设运维的单位,采取必要的技术保障能力和管理措施,合法合规开展数据和个人信息处理活动。

此次专项整治,覆盖全市各类经营主体(服务商)5万余家,随机抽取197款应用程序进行远程技术检测,发现问题并督导整改问题388个,切实提升经营主体(服务商)安全合规意识和能力,保护广大群众个人信息合法权益。

编辑:迟明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