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货案:直播带货中的私下交易行为应认定为主播实施的经营行为

⸺王某某诉许某某、北京某科技公司网络购物合同纠纷案

【基本案情】

2019年5月28日,被告在某平台进行直播时称其有部闲置的二手手机欲转让,有意者 添加其微信号联系。原告于当日通过微信与被告联系,被告称涉案手机功能没问题,无发票,并应原告的要求拍摄涉案手机“关于本机”页面信息发送给原告,双方约定转让价格为4000元,通过微信转账支付后快递发货。原告签收后认为涉案手机为假冒产品,跑分低且并非为苹果手机系统,要求退款退货,后被告将原告拉黑。原告诉至法院请求判令解除合同、要求被告承担退款、赔偿购机款三倍及合理开支的责任。被告称其并非经营者,无欺诈故意。

【裁判要点】

1.当事人以盈利为目的,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持续性从事销售商品的业务活动应认定为经营者从事经营行为,单次交易产品或交易方式的改变不影响该行为的性质认定,该单次交易行为仍应认定为经营者从事经营行为。

2.带货主播持续性从事销售商品的业务活动,其通过直播平台宣传、介绍特定商品,引导消费者私下联系购买特定商品,消费者因商品质量问题主张相关行为存在欺诈,要求主播承担三倍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经查证属实,对相关诉讼请求应予支持。  

3.直播平台仅提供商品信息发布,不具有订单管理等撮合交易的服务功能,主播与购买者私下直接交易的,直播平台不应认定为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而应认定为一般的 网络服务提供者。

【裁判结果】

法院判决,解除原、被告订立的合同,被告退还购机款、赔偿购机款三倍及 合理开支。一审宣判后,各方当事人均未上诉,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典型意义】 

本案被媒体称为“直播带货第一案”。主播私下直播带货行为应认定为经营行为,应承担经营者责任。本案判决中直面直播带货这一新业态带来的新问题,深入剖析直播带 货中各类商业模式的本质,厘清主播及平台责任和义务的边界,体现了互联网法院以 裁判树规则、以规则促治理、以治理助发展的基本理念。

(素材来源于北京互联网法院)




编辑:莫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