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强磁场 |
【我要纠错】 | 【字体:大 默认 小】【打印】【关闭】 | ||
|
南方日报评论员
省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就7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作说明和介绍。《条例》从立法顶层设计角度,总结提炼、制度化广东近年来优化营商环境经验的改革成果,着力解决亟待突破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展现了以法治护航营商环境建设的努力作为,彰显了广东持续优化、打造营商环境高地的坚定决心。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是总书记对广东的深切寄望,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始终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于2021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商事制度改革,并对标国际一流积极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全省企业平均开办时间仅需1个工作日、省内企业迁移实现“一地办”。近年来市场主体总量持续增长突破1500万户,稳居全国第一,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制定《广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党中央重要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对强化营商环境的法治支撑,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讲法治,既在市场主体之间,也在政府与市场之间,说到底就是明确各自的权责边界,稳定市场活动预期,这是汇聚各类生产要素、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形成创新创业创造强磁场的基石之所在。《条例》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方向,突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把近年来广东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大量行之有效的改革成果、经验做法上升到法规,从制度层面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为各地各部门进一步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提供行动指南,更有助于在当前复杂形势下,稳定各类市场主体的预期、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发展的动能来自于市场,靠的是成千上万的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无论从一个地方的纵向发展变迁来看,还是横向的在今天高质量发展百舸争流的赛道上,一流的营商环境都是最具竞争力的软实力。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近年来广东各地对营商环境建设越来越重视。特别是把握“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举措不断,擦亮了改革品牌。也要清醒地看到,对标国际一流,在不少方面还有差距;对比一些兄弟省市做法,也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市场主体往往会通过对比“用脚投票”。这就要求各地各部门强化“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意识,以《条例》为支撑,跑出改革“加速度”,让营商环境优上更优。
人们常说,法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对落实《条例》而言,重中之重就是将规定的“应然”转化为“实然”。如,《条例》着眼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明确要全面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禁止另行制定市场准入性质的负面清单;针对一些地方政务大厅进驻服务事项不全、政务服务指南不统一不齐全等问题,明确规定省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编制并向社会公开统一的标准化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和办事指南,实行同一事项在全省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等。考虑到优化营商环境的主体是各级政府部门,尤其需要在《条例》规定的落地上下功夫。要勇于“刀刃向内”,强化行政权力规范透明运行,着力破除优化营商环境的深层次阻碍,不断提升广大市场主体的获得感。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以《条例》制定出台为契机,努力打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强磁场,必将为广东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推动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林楠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