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部会同全国律协于2024年8月启动了“青年律师西部锻炼计划”。在上海市司法局、上海律协的号召下,上海共有34名优秀青年律师脱颖而出,他们怀揣着对法治的信仰,肩负着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踏上了奔赴西部的征程。
青年律师们分别奔赴西藏、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重庆等地的公共法律服务机构,展开为期一年的锻炼。“青年律师西行记”系列文章记录律师们在西部地区的奋斗足迹与所思所想,鼓励更多律师投身到基层法律服务中去,用专业知识为当地群众排忧解难,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律师。
胡旻 北京市两高(上海)律师事务所
服务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公共法律服务中心
2024年8月,我作为西部锻炼的青年律师之一,踏上了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的路程。服务地属于北疆,这片土地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缘,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民族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氛围。
初到服务地奎屯市,干燥的气候和陌生的工作环境让我一度感到无所适从。好在,领导和同事们的热情照顾与支持让我倍感亲切,很快便融入了这个大家庭。锻炼已接近尾声,我不仅感受到了边疆的辽阔与壮美,更深刻体会到了法治在边疆地区的重要性。
从法庭到基层:律师思维的转变
在踏上新疆这片热土前,我怀揣着对新疆的浪漫想象:广袤无垠的戈壁、一望无际的草原、热情好客的新疆人民,以及边疆的法庭上激情辩论的我。然而,当我真正走进这片土地,才发现现实与想象之间,隔着一段需要用心丈量的距离。
在兵团,我经办了不少案件,当地发生的纠纷往往不是复杂的法律问题,而是邻里间的土地争议、劳务纠纷等“标的不大却很棘手”的矛盾。我逐渐意识到,作为一名律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更要懂得如何用最朴实的语言向群众普及法律,用通俗易懂的案例解释法律原理。法律不能是冰冷的条文,而是需要融入当地文化、习俗和人情世故的实践工具。“专业”在这里显得有些“水土不服”。
法律与情理:各方权益的平衡
在奎屯市,劳务纠纷案件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由于外来务工人员较多,许多劳务关系建立在口头约定之上,缺乏书面证据,导致纠纷频发。我曾处理过一起典型的劳务合同纠纷案件,涉及七名葡萄农户与一名葡萄收购商之间的劳务报酬争议。
七名葡萄农户在为葡萄收购商工作后,未拿到相应的劳务报酬。这些农户文化水平有限,且基于熟人介绍,未保留任何书面证据。接到案子后,我第一时间联系团里了解情况,得知收购商并非有意拖欠劳务费用,而是因为上游的收购商未按时付款,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在了解双方的实际困境后,我积极协调,最终农户们同意给被告半年的时间筹钱,收购商也承诺逾期支付会承担违约金,双方在法院的主持下签署调解书,握手言和。
这起案件让我深刻体会到,在边疆地区,律师的角色不仅是法律的执行者,更是社会和谐的推动者。
线下到线上:普法宣传的创新尝试
在奎屯市,群众对法律的理解还停留在较为基础的层面,为了提高当地群众的法律意识,我积极参与策划和组织各类法律宣传活动。我们走进校园、社区、乡镇,深入基层,举办法律讲座、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发放法律宣传资料,力求让法律知识深入人心。
除了传统的线下法律援助宣传活动,我们还结合线上的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普法视频,解决法律问题。每当有群众因为线上渠道的普法视频而前往现场咨询,我们都感受到无比欣慰。这些点滴努力,正是法治在边疆地区持续发展的见证。
参加《热线900-法律援助》栏目
锻炼快接近尾声,新疆已经迎来一年中最美的夏季。在这里,我看到一代代兵团人秉承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从五湖四海汇聚,在兵团成为新时代的戍边人。作为一名青年律师,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承着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和对群众的服务之心,发扬“兵团精神”“胡杨精神”。
编辑:刘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