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法治

图片

第七届全国智能科技法治论坛在京举行

由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主办,智能科技风险法律防控工信部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七届全国智能科技法治论坛11月30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由工信智库联盟,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担任学术指导单位。论坛开幕式由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李寿平主持,北京理工大学校委常委、党委副书记包丽颖,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王利明,工信智库联盟秘书处总工程师何霞,中国互联网治理论坛常务副主任张晓进行大会致辞。本次论坛突出“智能科技与法律治理”的对话,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机构、产业和管理部门百余位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齐聚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园,围绕“信息平台的开发与治理”“数据要素市场规制”“人工智能的风险防控”“算法司法”等议题展开研讨。本次论坛与第四届北理法学博士生论坛同期举行,旨在促进“智能科技+法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促进青年与会学者间的交流。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包丽颖表示,科技时代智能科技与法治的融合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途径。智能科技法治不仅涉及科技本身的治理工作,更与社会经济公共安全、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密切相关,需要汇集来自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智慧,共同推动法治理论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进入了一个数字时代,数字经济和平台部门的智能化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智能科技对于数据治理、合同法、人格权保护和侵权责任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国家一级教授王利明表示,在新的商业模式上或者新的产品创新出来之后,我们应当秉持一种审慎包容的态度,不要使简单的下结论扼杀一种创新。

工信部智库联盟秘书处总工程师何霞指出,随着智能科技的技术发展,一系列的法律问题、社会伦理挑战也随之而来。如何确保技术的健康发展,同时保护个人的隐私、数据安全及公正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何霞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两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泮伟江表示人工智能与法律制度之间的赋能和影响是相互的。人工智能可以赋能法律治理,但同时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各类风险的应对需求也是同时必须法律的参与。因此这就要求法学界在研究人工智能治理时倾听产业界的意见,产业界的发展也要重视个人权利的保护。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丁刚毅认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这三项重点工作如何在一个平台见面需要深入的探索。元宇宙是一个通过实时技术构建,全要素交互,多价值体现,与现实世界完全平行并持续演化的虚拟空间。需要在不断地应用和使用中开发和完善。

吉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杜宴林认为,算法司法作为人工智能时代新的司法样态,有力回应了新时代解放司法生产力、提升司法效能、切实保障算法司法正义的迫切需求。无论未来算法司法呈现出增强/改善司法还是替代司法的姿态,算法司法正义都应当是未来司法正义的必然选择。

工信部原政策法规司巡视员李国斌指出,重要数据安全管理是我国数据安全领域的基础性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数据保护制度。他系统地梳理了数据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进程,从数据安全要求、个人信息保护要求、数据跨境流动安全问题等问题进行报告。

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岳裕丰详细介绍了自助系统认知导航技术从电车难题进行话题的引入,从技术的维度探讨了近期关于通用的自助系统探索。


编辑:迟明绪